【宋太宗赵光义永熙陵】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原名匡义,后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为北宋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显德七年(960年),赵光义参与了陈桥兵变,与其他将领一起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即位后,赵光义被封为殿前都虞侯,后任开封府尹,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被封为晋王。
宋太宗赵光义38岁登基为帝,历史上对其继位的合法性多有质疑。这主要是因为50岁的赵匡胤忽然驾崩,而且赵匡胤临终的时候并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却被赵光义抢先登基。

河南巩义宋太宗永熙陵石刻(摄于2015年7月29日)

河南巩义宋太宗永熙陵石刻(摄于2011年10月18日)

河南巩义宋太宗永熙陵陵台(摄于2011年10月18日)
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赵光义提出了“金匮之盟”的说辞,说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母亲杜氏从大局出发,为稳固宋朝江山,曾让赵匡胤承诺将来传位给赵光义,并由宰相赵普执笔写好誓书,藏在金匮里。《宋史》对此言之凿凿,但新君继位后修改史书之事屡见不鲜,“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也就任由后人评说了。据说,宋太祖的皇后宋氏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保全家人的生命,也只能承认赵光义继位。
赵光义即位后,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被赵光义斥骂,愤而自杀,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在两年后遭赵光义迫害,忧郁成疾而亡。太祖、太宗的弟弟赵廷美也被贬到房州,忧悸而死。至此,皇位传人就只有赵光义一系了。传说连宋太宗的长子、楚王赵元佐都看不惯这种行径,为救叔叔被废为庶人。
不过,赵光义即位后,也是有所作为的。首先,他按照宋太祖的既定方针,继续对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施加压力,迫使两人纳土归附。他又一鼓作气,亲征太原,灭亡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趁灭北汉的余威,进攻辽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在高粱河(今北京一带)战役中,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辽军射伤,乘驴车逃走。之后,太宗发动雍熙北伐,又遭败绩,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宋太宗武运不昌,转而重文,在位期间,扩大科举取士规模,新建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这些措施使国家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病逝,终年59岁,在位21年,葬永熙陵。
永熙陵位于巩义市西村镇滹沱村东,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及后陵等组成,其神墙、角楼、阙楼等陵寝建筑早已了无痕迹,但陵台及神道石刻保存完好,尤其是永熙陵的石刻种类多、形象生动,而且雕工格外精美。当地乡民曾流传一句顺口溜“东陵狮子西陵象,滹沱陵上好石羊”,指的就是滹沱村的永熙陵石刻。
笔者数次来到永熙陵,虽然永熙陵的地面建筑已成废墟,但陵台前方两侧却完好地保存着58件石雕像,件件都称得上是古代艺术精品。神道尽头,是永熙陵高大的陵台,如今已被没膝深的野草包围。笔者穿过滹沱村,才看到田野中的赵光义的陵冢。远远望去,陵冢虽然杂草丛生,野树蔓枝,但仍不失皇家气派,彰显了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气象和威严。
据载,永熙陵多次遭到盗挖和破坏。笔者站在永熙陵前,看着陵前这些默默伫立着的石刻,不禁感叹:精美的石刻掩盖不了历史上多次遭遇大规模盗掘带来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