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简述

朝代简述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秦朝首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在西汉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秦汉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国家形态的奠基时期。

秦国,原来只是一个西陲小国。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自秦孝公起,秦国连续六代君王都不懈地致力于向外扩张。到秦王嬴政在位时,强大的秦军先后翦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

阿房宫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修建的壮丽宫殿,其夯土台遗址高大宏敞(摄于2018年7月24日)

秦始皇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驰道并巡行各地,井陉秦驰道至今犹存(摄于2015年5月11日)

陈胜吴广在安徽宿州大泽乡揭竿而起,涉古台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摄于2012年9月1日)

刘邦在灵璧垓下决战中击败项羽,迫使项羽演出了“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的历史悲剧(摄于2012年11月1日)

刘秀在昆阳之战一举摧毁王莽大军,奠定东汉百年基业(摄于2013年10月22日)

当年汉献帝被迫让位与曹丕的受禅台曾见证了朝代更迭的悲怆

(摄于2012年7月27日)

一统天下的秦王嬴政自认为功德超过了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因此兼采二者尊号,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改为“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子孙将是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无穷,虽然始皇帝的愿望没有实现,但皇帝这个称号却沿用了两千余年。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局面,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并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还修驰道、筑长城。秦始皇的开创之功,有目共睹。但其苛政峻法、横征暴敛及沉重徭役,也使强盛一时的秦王朝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视途中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时年50岁。此时,始皇帝的长子扶苏正在上郡监军。跟随始皇帝出游的宦官赵高乘机勾结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并诱惑丞相李斯伪造遗诏,最终立胡亥为帝,扶苏被赐死。

继位为秦二世的胡亥昏庸无能,大权被赵高独揽,他们继续苛政重赋,终于激起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在慌忙中组织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为兵进行抵抗,但此时反秦浪潮已经汹涌澎湃,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刘邦则乘机经武关兵临咸阳。此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立的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曾经强盛一时的秦王朝仅存世15年就被推翻。

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由于秦的统治时间短,因而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完成于汉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历史时期。

西汉是由刘邦建立的。刘邦原为沛地亭长,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后,刘邦在家乡起兵响应,他与项羽率领的起义军一起消灭了秦王朝,并在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因王国势力威胁到中央,故汉景帝开始进行“削藩”。景帝又平定了吴楚等王国的“七国之乱”,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通过施行“推恩令”,最终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西汉的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在强盛国力的支撑下,汉廷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并开通了闻名天下的“丝绸之路”。

西汉晚期,外戚专权现象严重。外戚王莽窃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建立新朝不久,绿林赤眉起义就发生了。汉室后裔刘秀与其兄乘势起事。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摧垮新莽大军,奠定大局。

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朝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早年,汉光武帝采取息兵养民政策,开创了“光武中兴”,逐渐恢复了汉朝往日的强盛。但东汉一朝,刘秀之后的皇帝除明帝、章帝外,几乎都在幼年继位,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加上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各种社会矛盾积聚起来,引发农民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势力崛起,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东汉皇权名存实亡。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也为权臣曹操所操控。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让位于曹操之子曹丕,东汉灭亡。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秦王朝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继之而起的汉王朝,基本延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实际上汉朝在许多方面也颇有建树,尤其在社会伦理政治秩序的建构方面,汉朝统治者采取的基本方针被之后历代皇帝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