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太祖李克用极建陵】

【后唐太祖李克用极建陵】

后唐太祖李克用(856年—908年),别号“李鸦儿”,是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奠基人,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后,追尊其为后唐太祖。他为沙陀部人,其父朱邪赤心被唐懿宗赐姓名李国昌,帮助唐王朝镇压庞勋戍兵起义。

李克用少时骁勇,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因一目失明,号“独眼龙”。唐朝末期,李克用在任云中(今山西大同)守捉使期间,发动兵变,杀主将,据云州(今山西大同),最终被唐军击败,父子逃亡鞑靼部。

山西代县后唐太祖极建陵文保碑(摄于2016年8月9日)

山西代县后唐太祖极建陵陵冢(摄于2016年8月9日)

山西代县后唐太祖极建陵地宫(摄于2016年8月9日)

唐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起义军进攻长安城时,唐僖宗召回李克用,封其为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刺史、雁门节度使,命其勤王救援。李克用率领沙陀、鞑靼兵组成的军队作战,黄巢战败,退出长安。李克用军功居首,因功升为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从此割据一方。

唐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后返河东,途经汴州(今河南开封),朱温为其接风。此时的李克用28岁,比朱温小了4岁,朱温见其如此骁勇,担心日后成为自己的劲敌,顿起杀心。朱温命部将轮流劝酒,李克用被灌得酩酊大醉。当晚,朱温派兵包围了驿馆,李克用在亲随的保护下,翻后墙逃出驿馆,侥幸逃过一劫,从此,双方结下深仇。

黄巢起义军被镇压后,唐乾宁二年(895年),李克用被封为晋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双方长期交战,由于李克用勇武有余,谋略不足,因此,初期常处于下风。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灭唐,建后梁,李克用拒不承认朱梁政权,还是沿用唐朝年号。不过,此时李克用已经身患重病,第二年,李克用去世,享年53岁。

据传,李克用临终时,将三支箭交给其子李存勖,交代道:第一支箭要讨伐背叛我的刘仁恭,第二支箭要打败背信弃义的契丹,第三支箭要消灭与我有世仇的朱温。李克用病逝后,李存勖继位,将李克用葬于极建陵,不过后世仍称为晋王墓。

晋王墓位于今山西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早年墓地四周有围墙,内有陵台等建筑物。1975年,村民平田整地时墓室被挖开,出土人、马、狗骨和9尊石雕怪兽像。1989年,文物部门进行挖掘研究,此次挖掘出土了墓志铭。

笔者在一个秋日来到七里铺村,这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很快找到李克用墓。墓冢被一院子围护,铁门旁有“晋王墓”的文保碑。院门虚掩,笔者推门而入,俨然是一座农家小院,并没有看墓的人。院里左侧,有一高耸的墓冢,冢上杂草丛生。绕过墓冢,笔者看到了敞开的墓室。

墓冢由主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长30米,四壁均涂朱色,穹窿正中用一圆形榫口状大石封顶。甬道为石砌拱券,两侧各绘出行图、仪仗图。主墓室全部以石条砌成,呈圆角方形,石券穹隆顶。北、东、西三壁均为仿木结构石雕斗拱门窗,柱头之上置石雕头拱。墓室正中置巨大的棺床,为石砌束腰须弥座形式。

李克用墓是笔者见到的最精美的墓室之一,虽经千余年风雨,但石刻构件仍然清晰可辨。李克用一生只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灭黄巢,二是战朱温。他虽非汉人,但对唐却也忠贞,不仅生前不改唐朝年号,其子建立的朝代仍用“唐”国号,也因此在中原士人心目中,后唐属于正统,而朱温建立的后梁反倒成了“僭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