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陵】

【颛顼陵】

颛顼,号高阳氏,黄帝之孙,少昊之侄。他生于若水(今四川荥经),居于高阳(今河南杞县),故号高阳氏。

河南内黄颛顼陵山门(摄于2016年6月8日)

河南内黄颛顼陵碑廊(摄于2016年6月8日)

传说颛顼自幼才智超人,少年时到少昊之国学习治国之道,并辅佐少昊料理政务,深得少昊的赏识。之后,二十岁的颛顼就当了首领。神话传说当时颛顼的继位曾引起另一位部落首领共工的不满,为此双方发生了大规模冲突。共工见一时不能取胜,怒气之下,撞向不周山(即昆仑山),将巨柱拦腰撞断,天穹失去支撑,向西倾斜,从此日月星辰都往西运行。东南大地被撞开一个深坑,从此江河的流水都向东南奔流。这一传说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没有科学知识,无法解释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大川小河向东汇流这些自然现象,所以只能以丰富的想象编出共工撞倒不周山那样有趣的神话故事。颛顼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战后,颛顼的权威得到承认,真正成为天下共主。

颛顼在位时期推测为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他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首领。据传,颛顼十分重视人事治理,曾命南正掌管祭祀天神,命黎司为北正之官,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过渡。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教人充分利用地力,种植庄稼及养殖牲畜,并推算出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命人编制“颛顼历”,从此,春夏秋冬得以分明,鸟兽万物皆得有序。同时,颛顼还壮大部落联盟,整顿社会秩序,使民安其生。

颛顼因其功绩被列为远古五帝之一。传说他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在位70多年,寿近百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有:“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河南内黄颛顼陵祭碑(摄于2016年6月8日)

在今河南濮阳之西的内黄县至今仍有一座颛顼陵。内黄颛顼陵位于内黄县南30千米的梁庄镇三杨庄村西北土岗之阳,与帝喾陵相邻。陵寝历史久远,虽然始建年代无考,但据文献记载,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就在冢前建庙,宋金时期重修,元代在陵园四周修砌了砖墙,后又多次修葺,形成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的陵寝建筑群。然而,到了清朝末年,由于黄河故道风沙南移,陵墓和建筑群全部被沙土掩埋于地下,1986年清沙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对颛顼陵的传统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历代王朝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此外,群众性的祭祀活动也历史悠久,至今尤盛。

内黄颛顼陵与其他地方的“五帝”陵不同,呈现出与山同在的形制。笔者拜谒颛顼陵,经过御桥、御路、宋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基址,来到颛顼陵前。陵前青砖垒砌的周墙上并立嵌有两块墓碑:“颛顼帝陵”碑题刻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为元浙东道宣慰副使李之德所立。“颛顼陵”碑题刻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系清滑县知事张兆安所立。

河南内黄颛顼陵(摄于2016年6月8日)

书有盈尺大字的两通墓碑,大气磅礴。整座陵园芳草萋萋,松柏参天,庄严肃穆,透出了颛顼陵园的沧桑与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