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陵墓】
赵武灵王(?—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为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在位时,面对强邻环伺的局面,革新图强,从赵国国情出发,汲取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上的特点,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赵武灵王曾大会天下诸侯,风光一时。但赵武灵王在储君问题上处理不当,铸成大错。他因宠幸的吴娃早逝,就废掉长子公子章,立与吴娃生的次子何为太子,并在壮年退位,自称主父,太子何即位为赵惠文王。后来,他又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其称王,结果引起两个儿子之间的战争。赵惠文王的军队很快就控制了局面,公子章败退,逃入主父的沙丘宫。赵王何的将领随即围攻沙丘宫,诛杀公子章,并不许主父出宫。宫内本无存粮,公子成的部队对主父断粮断水,赵武灵王最终饿死沙丘宫。

河北邯郸武灵丛台(摄于2015年5月13日)

山西灵丘赵武灵王陵文保碑(摄于2020年8月6日)

山西灵丘赵武灵王陵(摄于2011年6月23日)
后世学者对于赵武灵王陵墓的确切位置存有争议。史书和地方志等文献有互不相同的记载,概括起来共有河北邯郸、平山、沧州、灵寿及山西灵丘五种不同说法。邯郸说在《太平寰宇记》和乾隆《大清一统志》中均有记载,书中所记邯郸赵王陵区有五组陵墓,位于邯郸西北郊区丘陵地带的山岭之上。不过,赵武灵王陵墓在邯郸说仅仅根据记载,并没有考古材料印证,因此难以证实。平山说来源于《正定府志》的记载,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已经确定其为中山国王陵,而非赵武灵王墓。沧州说见于《太平寰宇记》,但沧州之说出现时代较晚,其属地既无墓丘,亦无遗迹,故沧州之说可信程度亦不高。灵寿说可能缘于史籍记载赵武灵王当年率军攻破中山国都灵寿后,在灵寿城外驻兵建“赵王城”,后人误将城中“赵王台”上的赵武灵王庙传为赵武灵王墓。而山西灵丘的赵武灵王墓,则见诸《史论·赵世家》(集释)、《大同府志》、《汉志》等史籍记载,而且至今陵墓高耸,应该比较可信。于是,笔者在一个金秋的日子不远千里来到灵丘。灵丘名是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在这里筑城设县时所定,用以纪念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墓位于灵丘县武灵镇城道坡村,墓前广场上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雕像。墓园大门名“武陵门”。穿过墓园大门,迎面就看到了赵武灵王的墓冢,为平地而起的一座圆形坟丘,封土高8米,墓冢气势宏伟。墓前没有竖立墓碑,只有墓南立有明崇祯年间的石碑一通,整个墓园遍植树木,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