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陵寝概况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走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在历史中定位为乱世,王朝更迭频繁,时局混乱。

五代十国一共有大大小小的皇帝、国主50多位。五代的五个政权,前后70多年共有14位皇帝,死于非命的就有8个,十国帝王也大多命运多舛。因此,五代十国帝王陵墓,营造一般都比较仓促,到了今天,大多陵墓荒芜、位置难辨。一些幸存下来的帝陵保存情况也不佳,基本上都遭到盗挖,许多甚至不止一次被盗。

五代的都城,或在今洛阳,或在今开封,因此帝王的陵墓也基本上都分布在它们周边。今洛阳伊川有后梁陵寝、洛阳孟津有后唐陵寝、洛阳宜阳有后晋陵寝、许昌禹州有后汉陵寝、郑州新郑有后周陵寝。这些陵墓除后周陵寝不设陵前石刻、实行薄葬外,其余几个朝代当初修建陵寝时都有一定的规模,有的陵寝基本沿用了唐代帝陵的某些制度,同时又有自己特色,但是陵墓规模、气势则远不如唐陵那么雄伟壮观。

频繁的战乱与政权更迭,加之后人的盗挖和破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诸帝的陵寝建筑现在都只剩下一座座孤冢,陵前原先修建的祭祀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神道被辟为农田,石刻十不存一。如后梁朱温宣陵仅剩一件石羊、一件残石虎和一件无头石人,陵冢也只有残高5米。

五代时期帝陵分布在都城周边,均具有一定的规模(摄于2017年7月20日)

五代帝陵多遭盗挖,地宫形制呈现唐代帝陵风格

(摄于2016年8月9日)

后周柴宗训顺陵是五代帝陵中唯一经过科学发掘的陵墓

(摄于2013年10月19日)

十国帝陵大部分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摄于2011年12月23日)

十国陵寝中只有闽王王审知的宣陵置有陵前石刻(摄于2008年7月15日)

十国时期陵墓主室的石棺床虽遭破坏但仍显精美(摄于2011年12月23日)

后周恭帝柴宗训顺陵是五代帝陵中唯一进行过科学发掘的陵墓。该陵由竖穴墓道、砖砌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圆形,穹隆顶,直径约6.2米,高约7米。墓室周壁的中部墙体上,有6处凸出叠砌的两块砖,似为灯台。甬道与墓壁上都涂有白灰,上绘彩色人物图像,墓室顶部绘有星象图。

五代帝陵虽然在其规模或修造精美程度上,整体不及盛唐,但也几乎不亚于唐陵后期诸作品。重要的是五代帝陵衔接唐陵之作风,其陵寝修造形式、神道石刻布置形式、雕刻风格,必然会对宋代营陵方式产生影响,并使我国帝陵营造制度加以传承、革新。

五代帝陵在宋朝曾经得到修葺,据载,宋朝初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看到唐及五代十国陵墓被盗惨重,他诏令“前代帝王陵寝、忠臣贤士丘垄,或樵采不禁、风雨不芘,宜以郡国置户以守,隳毁者修葺之”。 

十国主要包括南方的九个割据王国和北方的一个割据政权,其分布地域较之五代要复杂得多。其中有长江下游的吴、南唐,浙江一带的吴越,福建一带的闽,四川一带的前蜀、后蜀,两湖地区的楚、南平,两广地区的南汉和山西境内的北汉。十国强弱不一,地域不同,故陵寝的形式也千差万别。

从已经发现的十国帝王陵寝来看,大部分采取依山为陵的形式,即在山的南面缓坡上凿出一片平地,再建墓室,然后堆填封土。例如,南唐李煜的钦陵、李璟的顺陵依南京南郊的祖堂山为陵,后蜀孟知祥的和陵依四川成都北面的磨盘山为陵,钱镠墓依临安东北的太庙山为陵,南汉刘的康陵依广州石牛山为陵等,只有前蜀王建的永陵采用的是平底堆陵的形式。在这些已知十国陵寝中,基本上都没有发现陵前石刻,只有福州闽王王审知的宣陵前有神道石刻,不知这些石刻是建陵时所置还是后人放置,尚不清楚。目前,发现十国时期的帝陵不到十座,其余的十国帝陵大多不知所踪。

在已经发掘的陵寝地宫中,可发现十国帝陵地宫形式大致采用三种结构:前、中、后三墓室结构(如南唐李煜的钦陵和李璟的顺陵);前室、过道、后室结构(如南汉刘的康陵);羡道、甬道、墓室结构(如后蜀孟知祥的和陵)。在第一种结构中,中室为主墓室,在第二种结构中,后室为主墓室,第三种结构只有一个主墓室,主墓室用于存放棺椁的,棺椁下建有石砌棺床,棺床雕刻都非常精美。

几乎所有地宫基本上都是砖石并用,墓室均建有仿木建筑形式砖石枋、柱和斗拱等,墙面及墓顶有些还施有彩画或者浮雕,墓门均用巨石封塞。从已经发掘的十国时期地宫形制和彩画来看,它们都或多或少保存了汉唐以来陵墓建筑的传统,细部结构、装饰和随葬品也大多模仿唐代作风,留有唐代余韵。

十国陵墓被盗严重,南唐的钦陵和顺陵、前蜀永陵、后蜀和陵几乎没有不被盗过的。前蜀王建永陵在修建后一两百年就遭盗挖,后蜀孟知祥的和陵也不止一次盗过,因此这些陵寝留下来的东西不多。可喜的是在南唐钦陵、前蜀永陵和后蜀和陵中,都出土了玉石哀册,为考古工作者确定陵主身份提供了依据。此外,这些陵墓中也还出土了少量陶俑、陶制动物、铜器、铁器以及陶瓷器碎片等珍贵文物。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作为唐宋两朝的过渡期,王朝更替不断。不过,中原地区王朝地域相对稳定,帝陵位置尚能确定,陵冢也基本保存。但十国政权时间短且动乱多,一些统治者甚至还来不及修建陵墓就亡国了,加之当时的帝陵又大部没有详细记载,又历经破坏,以致十国的帝陵大都湮灭。总体来说,五代十国是历代帝陵中破坏程度最大的时期之一,直到今天,除少数已经挖掘开放的帝陵外,绝大多数帝陵不知所在,只有几座荒冢散落乡间地头。从已经挖掘的帝陵来看,这一时期的帝陵沿用了唐陵的某些制度,同时又有地方特色,但是陵墓规模、气势则远不如唐代帝陵那么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