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宗奕定陵】
清文宗奕(1831年—1861年),清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为道光帝第四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奕被秘密立为储君,4年后即帝位,年号咸丰。
在清朝帝王中,咸丰帝的命运是比较悲惨的一位,伴随其一生的是连续不断的内忧外患。他即位之初,也曾力图重振纲纪。他颁诏征求直言,任用贤能之士,同时,他罢斥了误国之臣穆彰阿、耆英等,或“永不叙用”,或赐令自尽,一时间人心大快。但不久,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奕派兵镇压,但无法扑灭起义烽火。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都城,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奕下旨建立江南江北两个大营围困南京,还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军政集团,举办团练武装,对抗太平军。

河北遵化清文宗定陵神厨库(摄于2018年8月16日)

河北遵化清文宗定陵碑亭(摄于2018年8月16日)

河北遵化清文宗定陵三孔桥(摄于2018年8月16日)

河北遵化清文宗定陵隆恩殿(摄于2018年8月16日)

河北遵化清文宗定陵方城明楼(摄于2018年8月16日)
正当咸丰帝忙于内乱之时,外患又起。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年后,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咸丰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丧失一大部分国家主权。但列强并不满足,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攻陷天津。八月,咸丰帝以“木兰秋狝”为名,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英法联军攻到北京,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洗劫并焚烧。咸丰帝命留守京师的恭亲王奕求和,又分别与英、法签订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俄国以“调停有功”为由,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
面对糜烂的政局,在热河的咸丰帝无力回天,彷徨难眠,只能整天“以醇酒妇人自戕”。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备尝艰辛的咸丰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1岁,葬于遵化清东陵之定陵。
定陵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定陵地宫内葬咸丰帝和孝德显皇后。地面建筑大体符合祖陵的传统规制,只是裁撤了大碑楼、二柱门,地宫内也不再雕有经文、佛像等。另外,由于定陵地势基址落差较大,故在建筑的局部做了一些考究的处理,如方城月台改为二层叠落,并安设了护栏,这些都开创了新的陵寝规制,为咸丰后各帝所效仿。
定陵修建之时,正值内忧外患,庞大的军费、赔款开支,使清政府在经济上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因此,为节省开支,修建定陵时不得不使用了道光帝废弃的宝华峪陵寝的旧料。尽管这样,定陵还是一座颇具规模,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的皇家陵寝。笔者站在陵前,发现如今的定陵已经十分的斑驳不堪,不仅宫殿破落,游人也十分稀少。甚至可以用荒芜来形容。也难怪,这位平庸的皇帝,面对内忧外患的政局束手无策,甚至寄情声色,伴随他的只能是清秋下的荒凉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