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桥陵】

【唐睿宗李旦桥陵】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他是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初封殷王,又改封豫王、冀王。他与其兄李显是一对难兄难弟,都是两次登基,但由于他有了李隆基这个英武的儿子,因此结局大不相同。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但睿宗毫无实权,被“居之于别殿”,所有军国大事均由武则天处理。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睿宗被废为皇嗣,改姓武。长安五年(705年),其兄李显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的帮助下复位,李旦被封为相王。

陕西蒲城唐睿宗桥陵(摄于2017年7月23日)

陕西蒲城唐睿宗桥陵石兽(摄于2017年7月23日)

陕西蒲城唐睿宗桥陵门阙遗迹(摄于2017年7月23日)

陕西蒲城唐睿宗桥陵陵号碑(摄于2017年7月23日)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驾崩,六月,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诛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并与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一起拥立李旦复位,李旦第二次登上了皇帝宝座。睿宗即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禅位于李隆基,自称“太上皇”,终结了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

睿宗虽然两次登位,但时间不长,仅7年,也无甚大的建树。然而,他在短时间内能替被武则天迫害的皇室成员及大臣平反昭雪,又能洞察形势,恭俭退让,不失为一位明智的君主。开元四年(716年),睿宗在长安百福殿去世,享年55岁,葬于桥陵。

桥陵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城西北坡头乡的金炽山,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金炽山之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桥陵以金炽山为冢,在山腰开凿玄宫,深入山腹约20米,又在地面上绕山筑城。陵园周长13余千米,四面各开一门,门前两侧均有一对门狮,陵墙建有角阙,南门外神道长640余米,依次排列华表、石兽、翁仲等石刻造像,高大魁伟,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称。

桥陵因建于开元盛世,所以各种设施规模也就较大。虽历一千多年风蚀雨剥,但保留下来的50余尊巨大石刻,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桥陵当时的巨大规模。

笔者是在拜谒过唐玄宗泰陵后再来到桥陵的,一走进桥陵陵区,就被它宏大的规模所震撼,陵园地面建筑虽荡然无存,但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布局匀称,高大威武,甚至超过了唐玄宗的泰陵。走在庄严的神道上,沿途的华表、獬豸、鸵鸟、仗马、翁仲、石狮等石刻,成行排列,气势磅礴。在神道的尽头,即朱雀门内原献殿遗址附近,立有清朝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的“唐睿宗桥陵”石碑。

唐睿宗一生三让天下,一让母亲武则天,二让兄长李显,三让儿子李隆基。如果说前两让身不由己,那么第三让显出他的政治智慧。这一让,防止了宫廷政变,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使唐睿宗不仅享受太上皇悠闲的生活,还能够在身后享有如此规模的陵寝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