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其中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安葬在今沈阳东郊的福陵和沈阳北郊的昭陵。清朝入关以后的10位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9位皇帝分别在河北遵化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分列北京的东西,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关外二陵经过多次扩建,规模变大。其中,努尔哈赤福陵位于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是清朝的第一座皇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才形成今日规模。皇太极昭陵位于沈阳北郊,故又称北陵,它是关外二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帝陵。福、昭两陵结构大致相似,有大红门、碑亭、方城、隆恩殿、石五供、明楼、宝城宝顶等,但与后来的清朝帝陵在布局上还是有一些差别,体现了清朝帝陵的变化过程。关外二陵幸运地避过了朝代更迭、社会动乱等带来的人为破坏,地面建筑与地下宫殿保存完整。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马兰峪西,此处山峦蜿蜒起伏,层峰叠翠,地势极佳。清东陵定址遵化与顺治帝有关。据说当年顺治帝到遵化的昌瑞山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带的灵山秀水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孝陵开始在此营建,此后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和同治帝的惠陵相继在孝陵周围修建。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清东陵陵区。

沈阳努尔哈赤福陵是清朝的第一座皇陵,规模宏崇(摄于2013年10月1日)

清朝关外二陵与后来的清朝帝陵在布局和形式上颇具差异,其隆恩门富有特色(摄于2013年10月1日)

清东陵地处山峦起伏的遵化马兰峪西,
石牌坊为陵园的标志(摄于2012年7月8日)

清东陵神道是一条气势宏伟、极为壮观的陵区中轴线,威武的石像生排列神道两侧(摄于2018年8月16日)

清西陵由雍正帝钦定,主陵神道与各帝陵神道相接,形成以泰陵为中心的陵区(摄于2012年6月18日)

清朝帝陵三门六柱的牌坊式龙凤门高低错落、光彩绚丽
(摄于2012年6月18日)

清朝帝陵内部结构上表现出更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色彩
(摄于2018年8月16日)

光绪帝的崇陵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座帝陵,建成后不久便遭盗挖,光绪帝可谓
生死悲哀(摄于2012年6月18日)
清东陵规模宏大,陵区南北长约125千米,东西宽约20千米,陵区总面积约2500平方千米,陵墓建筑区占地48平方千米,前后修建时间长达272年。处于清朝繁荣时期的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等都安葬于此。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还建有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庄文皇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清西陵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的永宁山下,境内冈峦起伏,林木丛茂,河道纵横。清西陵的修建由雍正帝钦定。据传,雍正是因为篡改了父皇康熙的遗诏才得以当上皇帝,故不敢葬在父皇的旁边。不过据载,雍正帝陵址原来选在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但因为这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所以雍正帝才派人另找“万年吉地”,选中了易县永宁山这块风水宝地,雍正也成为了埋入清西陵的第一位清帝。不过,雍正帝的这一做法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传统制度,可能会使以后各帝无所适从。为此,其子乾隆帝后来作出了以后父、子不葬一地,各依昭穆次序,相间在东、西两陵选址建陵的规定,解决了这一难题,也保证了清西陵的建设规模。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起,至民国4年(1915年)光绪帝崇陵建成,历经186年,陵区面积22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有5万多平方米,共有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等四座帝陵,以及一些后陵、妃陵、公主墓等。陵区每个皇帝陵均设有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有官吏日夜值守,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所建帝陵一改关外帝陵的风格,基本承袭了明太祖朱元璋首倡的帝陵规制,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同时,陵园的布局也更成熟。清东陵、清西陵均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东陵以顺治帝孝陵为主,西陵以雍正帝泰陵为主,其他帝陵分布左右。陵区从正红门开始,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碑亭及华表,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只有道光皇帝的慕陵,在其标榜所谓的“厉行节约”旨意下,取消了方城明楼、圣德神功碑、华表及石像生等。
清朝帝陵,宝顶下面为地宫,按照一般的建造规制,地宫为九券四门结构,由一条墓道、四道石门和三个主要堂券组成。第一道石门内的明堂券,放置册宝。地宫最后的堂券是金券,为主要墓室,设有宝床,皇帝的棺椁就停放在这里。清朝帝陵的地宫与明朝帝陵相比,面积要小很多,但在内部构造上,表现出更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色彩。
清朝帝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帝陵建筑群之一。
清朝灭亡后,清东陵、清西陵都遭遇多次盗掘。因为相比明朝皇陵,清朝诸陵的地宫深度要浅得多,盗掘的难度明显降低。
最为严重的盗陵事件发生在1928年,组织这次盗陵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当时,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派兵分头盗掘裕陵与定东陵。裕陵是乾隆帝的陵寝,盗陵官兵将棺椁打开,遍搜地宫,将随葬珍宝抢掠一空。定东陵是慈禧太后的陵墓,慈禧的金漆外椁也被劈开,满棺的宝物被搜罗一空,甚至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也被撬开劫走。
清西陵诸皇陵中,遭遇最悲惨的是光绪帝的崇陵。在清代的皇帝中,光绪帝也是最具悲情色彩的一个。他被慈禧太后软禁了10年之久,其病逝时,陵墓还未建,他的棺椁只能暂厝故宫观德殿。其崇陵还未建成,清朝就灭亡了,崇陵修造的所有费用,最后均由民国政府支出。崇陵建成后,总体规模有所缩小,20余年后又遭盗挖。
清朝帝陵建筑无论在规模还是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笔者是在20多年前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第一次参观东陵的,雨雾中的清东陵给笔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后又参观了清西陵。参观清东陵、清西陵,就像在读一部清史,越读越不是滋味:从宏崇的裕陵走向简约的慕陵就是清王朝江河日下、风雨缥缈的表征。年复一年,清冷的月光照在山谷中红墙黄瓦的清朝帝陵上,显得落寞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