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充实完善。战国时期的史书才开始出现“五帝”之说;“三皇”一词则在战国末年出现,之后形成了多种以不同人物组合而成的“三皇五帝”。对于“三皇五帝”的具体埋葬地点,古史传说语焉不详,加上“三皇五帝”时期,墓葬形式正处于“不封不树”阶段,因此,他们是否存在真正的陵冢尚难以确定,即使有陵冢,也是难以寻觅的。

“三皇五帝”高大的陵寝都是后人为纪念先祖而考诸史籍等修建的(摄于2016年7月8日)

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伏羲陵在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摄于2021年10月2日)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桥山黄帝陵十分重视
(摄于2008年8月8日)

河南内黄梁庄有颛顼帝喾双陵并峙、千年祭祀不衰
(摄于2016年6月8日)

尧帝在山西临汾东和山东鄄城南都有陵墓,鄄城尧陵高大宏崇(摄于2014年5月29日)
今天我们在各地看到的“三皇五帝”高大陵冢,应该都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寝的修建地点是根据一些史籍记载和传说确定,修建时间也各不相同。同时,由于不同史籍的记载不同,使得“三皇五帝”还分别出现了多个陵寝。
根据古籍记载和历史传说,“三皇五帝”主要活动的地域集中在中原一带,因此其陵寝也大多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其中,伏羲陵有一处在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这在魏晋时期学者、医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等史籍中有记载;还有一处在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陈州府志》有明确的记载。炎帝神农氏陵也有多处:一处在长沙(今湖南炎陵),这一说法见于皇甫谧《帝王世纪》及南宋罗泌的《路史》;另一处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常羊山上,宝鸡是传说中炎帝的故里,据传说在上古时期,以炎帝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
相比之下,有关黄帝陵的记载比较早而且多,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不过,《史记》对于黄帝的葬地桥山究竟在哪里语焉不详,因此出现了多处桥山和黄帝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位于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之巅的黄帝陵。据载,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在此祭祀黄帝。以后的历代王朝统治者,都对桥山黄帝陵十分重视。
“五帝”包括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和舜帝,他们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传说是否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蓝本,史学界尚有争议。
根据史籍记载,少昊陵在今山东曲阜,今曲阜旧城东北的一处高阜被认为是史籍中所记载的少昊陵。颛顼陵和帝喾陵则在今河南内黄的梁庄镇,两陵东西并列,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相距60米,共用山门、享殿、御桥、碑林等陵寝建筑。《史记·五帝本纪》和《帝王世纪》等都有关于颛顼葬地的记载。此外,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25千米的高辛镇也有一座帝喾陵,康熙《商丘县志》、雍正《河南通志》有此记载。
尧、舜是我国古史传说中两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据史籍记载,尧的陵墓有两座,一座在今山西省临汾城东约35千米的郭村西隅,这里离传说中的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不远;另一座在今山东鄄城南约7千米处的富春乡谷林苗圃内,《吕氏春秋》有“尧葬于谷林”的记载。舜也有位于今山西运城和湖南宁远的两座陵寝,运城舜帝陵坐落在城北约15千米处的鸣条岗西端,《孟子》一书有“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的记载。宁远舜帝陵位于城南30千米处的九嶷山(亦作九疑山)。《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三皇五帝”的众多陵寝,经过长时间的扩建,形成了高大的陵冢和宏伟的祭祀建筑群,它们都是后人修建的纪念性陵冢。其实,今天的人们并不太在意陵寝的准确地点,而更重视它的纪念意义。祭祀“三皇五帝”陵寝的活动始于先秦,之后历朝历代也都举行过隆重的祭陵仪式。进入近现代,祭拜黄帝陵的传统依然得以延续。如今,陕西的黄帝陵会在每年清明节举办公祭仪式,重阳节则是民间祭祀活动的高峰。这一系列祭祀活动,蕴涵着缅怀先贤、感恩祖先的人文情怀,成为我国凝聚民族精神的庄严仪式。

我国很早就开始建庙祭祖,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摄于2016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