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皇祭区
除陵冢外,我国历代帝王在修建陵墓时,还十分重视陵园内建筑的修建。陵园内的建筑规模宏大,主要由祭祀建筑、仪仗建筑等部分组成。这些建筑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帝王几乎都要精心构筑。
我国的陵园建筑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的陵墓附属建筑很少,甚至没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陵园内的建筑才逐渐由少变多,最后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不同时期的陵园建筑,也有不同的特色。
祭祀建筑为陵园建筑的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中国古代对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是同等重视的,所谓“事死如事生”,因此陵园祭祀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陵园祭祀建筑有不同的称呼,如享殿、献殿、寝殿、陵殿、享堂、祾恩殿、隆恩殿等。享殿、献殿、祾恩殿、隆恩殿等指的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寝殿、影殿等指的是供墓主灵魂起居的殿宇。

考古发现汉景帝阳陵在陵园的东南部建有用于祭祀的寝殿
(摄于2011年12月3日)

唐王朝在帝陵前修建规模宏大的祭祀建筑(摄于2017年7月24日)

明清帝陵陵园的祭祀建筑与陵冢分隔,形成独立建筑群(摄于2018年8月16日)

宋代帝陵陵寝设置鹊台和乳门作为进入神道的门阙(摄于2017年7月19日)
祭祀建筑区一般建在帝王陵冢之侧,是封闭的多进庭院建筑群。由于时代久远,先秦时期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坏。不过,自秦汉以来,帝王陵寝的地面建筑就有遗址可寻了。
秦始皇陵的北部设有寝殿,开创了帝陵设寝先例。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有所发展。早期寝殿建在绕陵的墙垣内的北部,陵庙则建在远离陵墓的都城内。从汉景帝开始,寝殿等建筑从绕陵墙垣内移到墙垣之外,其方位则因地势而定。考古发现汉景帝阳陵和汉武帝茂陵的寝殿都在陵园东南部。东汉时期,由于上陵礼制的确立,陵园布局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废除了陵旁立庙的制度,而在陵墓前建“石殿”,专供定期朝拜和祭祀大典之用,以加强祭祀功能。
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乱不断、经济凋敝,多数帝王或者惧怕陵墓遭到盗掘,或者采用本族葬俗,大多采用“潜埋”的方式,不起坟丘,陵前的祭祀建筑及上陵礼仪也一并被废除。北魏孝文帝时,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由于政治、经济趋于稳定和发展,孝文帝开始恢复汉代的陵寝制度,在陵前修建享堂,并恢复了汉代的上陵礼仪。
唐代国力强盛,陵寝规模远超前代,陵前开始修建规模宏伟的献殿,供上陵朝拜、举行重要祭典使用。同时,在陵园西南方数里的地方修建寝宫,这种将献殿和寝宫分建两处的制度,更突出了祭祀典礼的重要性。
北宋时期,陵园的布局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风格并有所改进,由鹊台、乳门、神道、南神门、献殿、陵台、下宫等组成。由于北宋时期盛行阴阳堪舆术,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说,因此把下宫(寝宫)从陵墓的南面移到北面,献殿则建在南神门与陵台(陵冢)之间。南宋时期,历代皇帝心存日后归葬巩义祖陵的愿望,因此诸帝驾崩后,只修建临时性的陵墓,浅土埋葬,属于“暂厝”性质。故而,南宋帝陵规模小,建筑简单,既无陵台,又不置石刻群,称为攒宫。但南宋帝陵前面还是修建了上宫,内设献殿,在上宫之北偏西修建下宫,内含寝殿。
元朝帝陵沿用蒙古族的“潜埋”葬俗,不起坟,皇帝葬后纵马踏平地面。元朝帝陵既无陵号,也不建陵园。

从东汉开始,帝陵神道两侧开始设置石刻(摄于2018年10月27日)

唐朝帝陵由翁仲和石兽组成的大型石刻仪仗规模宏大(摄于2017年7月23日)
明清帝陵陵园的布局,基本上沿用唐宋的规制,并受当时宫殿建筑格局的影响,废弃了上宫、下宫分离的布局,把各类建筑集结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周围。陵园也由方形改为长方形。明清帝陵陵园将献殿等祭祀建筑与陵冢用垣墙隔开,成为两个独立的建筑群体,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前朝”指祭祀建筑部分的两个院落:第一进院为陵门、碑亭、神厨、神库;第二进院为献殿,它是祭祀建筑的主体部分,规模宏大,两侧建有配殿。“后寝”中则有方城、明楼、圣号碑等建筑。明清时期,废止前代宫人在陵寝内居留、侍奉起居的旧制,更加突出了陵寝的朝拜祭祀功能。
仪仗建筑是指门阙、立柱、神道等威仪肃穆,起到趋吉避凶、警戒保卫等作用的建筑,一般置于祭祀建筑之前。帝王陵寝前的仪仗建筑代表着帝王们的神圣和威严,所谓皇家禁地凛然不可侵犯,生前如此,死后也要一样的风光和威势,震慑那些前来观瞻的人们,令他们肃然起敬、噤若寒蝉。当然,仪仗建筑也寄托了帝王们生死轮回的宿命观。
仪仗建筑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神道是仪仗建筑中最早出现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指从陵园大门直达陵门的大道,又称“御路”“甬路”等。它作为帝王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在陵寝建筑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早期的神道并不长,且为灰泥土路,以后长度逐渐增加,并逐渐用巨石或巨砖铺路,还陆续出现石柱、石像生等。
据载,陵前设置石刻群,大约从汉代开始。现在考古勘察西汉帝陵前虽然没有发现石刻,但从汉武帝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前发现的一组石刻可以推断,汉朝帝陵前也可能设置石刻。东汉开始,在帝陵神道两侧设置石刻。

明清时期帝陵神道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摄于2010年11月12日)
南北朝时期,帝王陵墓前普遍设置大型石人和石兽,只是所设石刻的种类和数量还有限。今天,在部分北魏帝陵前,还能看到少量双手握剑的武士石刻。南朝帝陵神道两侧的石刻则已成定制,一般为石兽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一对。
到了唐朝,神道石刻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型的“石像生”仪仗队已经形成。自唐高宗、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开始,由文武大臣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大型石刻仪仗更是规模宏大。
唐代帝陵一般在神道前设有门阙,神道两侧的石刻组合一般由南向北依次为华表一对、翼兽一对、鸵鸟一对、仗马和牵马人五对、翁仲十对。唐太宗昭陵和唐高宗乾陵还另立有用以显示文治武功的外国首领石像(又称番像)。此外,自昭陵起,唐代帝陵还在陵园的北门置仗马三对等,此为唐代帝陵的特色,唐十八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
宋代以后,帝陵石刻基本沿用唐代制度,但在品种和数量上有所变化。如石人分为文臣、武将两种,增加了独角兽、象、骆驼等大型动物和神兽。北宋帝陵石刻中也立有番像,但它与唐代帝陵神道的番像不同,唐陵所设番像象征臣服于唐的外国首领之像,而宋陵所设番像象征一种友好往来的关系,这是一种外交政策。此外,宋代的神道前,设置了鹊台和乳门作为进入神道的大门。
唐宋以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日趋完善、程式化。

清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就是清东陵诸帝后陵寝的主神道(摄于2018年8月16日)
元朝皇帝因为实行潜葬制,所以没有神道及石像生。到明清时期,帝陵神道发展到高峰。神道不仅变得更长,如明十三陵的神道从石碑坊起一直通向长陵,全长近10千米,而且周围增加了许多建筑,包括石牌坊、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亭、华表、神道、石像生、龙凤门等。明清时期是帝陵仪仗建筑最为齐全的时期。
此外,这一时期的帝陵还出现了诸陵共用一条神道的现象。这条神道为最先建陵的皇帝修建的主神道,主神道通常会直达最先建陵皇帝的陵前,以后的帝王则在主神道的基础上,向其他方向延伸出辅神道,通往各自的陵前。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都设有主神道。
仪仗建筑是帝王权势的象征,仪仗建筑的规模与数量折射出一个朝代的国力和陵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