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庆陵】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柴荣并非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儿子,而是郭威皇后的侄子。他能够继承帝位,除了姑母的照应,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柴荣出生时,家道中落,故年少时就被寄养在姑父郭威和姑母家里。其时,郭威只是一个低级军官,家境清寒。从小在姑母家长大的柴荣,聪明伶俐,做事勤奋,谨慎笃厚,深受郭威喜爱,被收为养子。为帮助郭威家增加收入,柴荣还随商人贩茶江陵,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郭威后因帮助刘知远建立后汉,被刘知远授为枢密副使,跟随郭威左右的柴荣也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将军,并随着郭威的升迁而改任为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

河南新郑后周世宗庆陵文保碑
(摄于2016年8月20日)

河南新郑后周世宗庆陵
(摄于2016年8月20日)

河南新郑后周世宗庆陵神道
(摄于2016年8月20日)
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柴荣以皇子的身份出任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史载,柴荣“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坐镇澶州时期,辖区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深受郭威赞赏。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柴荣返京,被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整肃吏治,整顿禁军,限制佛教,减少赋税,奖励农耕,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征南唐,尽得江淮14州;北破契丹,连克三州三关。正当商议乘胜攻取幽州的时候,柴荣突然病倒,只得班师回到汴京。不久,柴荣带着他的抱负和遗憾离开了人世,年仅39岁。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可惜去世太早,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柴荣不仅有可能更早地实现国家统一,而且极有可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柴荣去世后,葬于庆陵。庆陵位于今河南省新郑郭店镇陵上村西侧,与郭威的嵩陵相距不远,也是采取薄葬,因此形制较小,无石人石兽。柴荣的功绩颇受明清皇帝的推崇。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修建庆陵陵园,修葺后的庆陵平面呈方形,进入南大门,有80米的砖铺甬道,陵墓四周古柏参天。明清时期,历代帝王都派官员前来致祭,使祭坛附近石碑林立。但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庆陵遭到破坏,围墙被全部扒掉,部分石碑又遭砸毁,现仅存28通石碑。
笔者两度拜谒庆陵,穿过一条柏树小道,就来到陵前,陵冢封土约10米高,显得高大突兀。封土前立有“周世宗陵”的陵碑,陵碑两侧有20多块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留下的赞颂周世宗功业的石碑,此外,还有一些残碑散落在陵前。
简陋的庆陵,不置威武的石刻,也没有雄伟的祭殿,但却有着历史上所有帝陵都没有的众多祭碑。这些祭碑就是柴荣的巍巍丰碑,寄托着后人对一代明君周世宗的赞颂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