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

【大禹陵】

禹,姒姓,名文命,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部落首领,夏王朝的奠基者。传说他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

浙江绍兴大禹陵大殿(摄于2017年4月14日)

浙江绍兴大禹陵碑亭(摄于2017年4月14日)

据传,当时中原一带洪水为灾,其父鲧最先受尧之命治理水患,他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不成,最后在羽山被处死。后来,舜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接任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变治水方法,变堵为疏。为此,禹带领治水的民工,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勤于治水,甚至三过家门不入。因治水之功,禹的威望达到顶点,被尊称为大禹。帝舜年老时,禅位给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成为天下共主。

据传禹继位后,划定国土为九州,并教化民众,鼓励农耕,在位8年,因操劳过度而去世。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继承了禹的位子,建立夏朝,从此开始了王位世袭的制度。

据《墨子》《史记》等记载,大禹是在巡视会稽(今浙江绍兴)时去世的,并葬于会稽山。但对于大禹生前是否到过浙江,历来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大禹巡狩会稽和死葬会稽的故事,是春秋时期越国强大以后,越王勾践为了需要而有意编造出来的。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就说:“禹到会稽,非其实也。”不过,《越绝书》明确记载大禹曾两次到过会稽,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说得十分清楚。

浙江绍兴大禹陵禹穴碑(摄于2017年4月14日)

但不管大禹是否真的葬在会稽山,都不影响此地成为人们祭祀和缅怀大禹的圣地。相传启即位后,曾派官员祭禹并建庙;少康即位后,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也曾“登会稽,祭大禹”。会稽山下的大禹陵庙在历代的修建下,规模越来越大,并祭祀不断。

绍兴大禹陵也是笔者拜谒最多的华夏先祖陵寝。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部分组成。从“大禹陵”牌坊进入神道,过禹贡桥、棂星门,拾级而上,便来到大禹陵碑亭。碑上所镌“大禹陵”三字为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笔力遒劲,气势不凡。禹陵左侧为禹祠,祠前一泓碧水,祠内有禹井。禹陵右侧为禹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宫殿式建筑,依山傍水,气势恢宏。禹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1545年),历代均有修葺。建筑自南而北,依山势逐渐升高,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大禹头戴冕旒、手执玉圭的塑像。大殿侧有窆石亭,窆石相传为大禹下葬时所用的工具。

不过,笔者在这里始终没有看到大禹陵的陵冢所在。考诸史料,或谓年代久远,大禹葬处无从查考,或谓大禹陵本就不存在,后人只是在山下选择了一块依山傍水、景色幽静的地方建亭立碑,以纪念大禹。

其实,笔者与前来拜谒的人们一样,并不会过多追究会稽山大禹陵的真伪,而是把这里作为一种大禹的象征来纪念追忆。大禹陵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无论是历史还是神话,都永远是中华文明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