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太祖郭威嵩陵】
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建立者。
郭威少年孤贫,随母逃往潞州。18岁时,当地的潞州节度使李继韬招募兵士,他去应招。郭威长得很魁梧,勇力过人,李继韬很赏识他,便收留他在身边做“牙兵”。后来李继韬被李存勖发兵灭掉,郭威被收编进了后唐军队,成为李存勖的亲军。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郭威因助刘知远称帝有功,被授予枢密副使,成为统帅大军的将领。不久,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郭威受命辅助其子刘承祐,刘承祐即后汉隐帝。郭威被任命为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当时,河中(今山西永济)、永兴(今陕西西安)、凤翔(今陕西凤翔)等节度使相继拥兵造反。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刘承祐命郭威为统帅,率兵出征。郭威分兵围困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待其城中粮草俱尽,郭威才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李守贞自焚而死。永兴、凤翔等节度使相继归降,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

河南新郑后周太祖嵩陵文保碑(摄于2016年8月20日)

河南新郑后周太祖嵩陵封土(摄于2020年11月8日)
乾祐三年(949年),郭威以枢密使出为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镇守河朔之地。郭威虽然屡建战功,但因拥有重兵、威望震主,引起后汉隐帝的疑忌,隐帝派人前往魏州(今河北大名西)去谋刺郭威,还把郭威留居京城的亲属全部诛杀。郭威闻讯后,愤而起兵,杀向开封,隐帝派出的禁军被郭威军队击溃,隐帝出逃被杀。郭威带兵入汴京,逼迫太后任命自己为“监国”,把持朝政。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称帝,仍定都汴京,国号大周,史称后周。郭威立国后,虚心纳谏,提倡节俭,严惩贪官,削减严刑峻法,逐渐改革弊政,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注意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他的一系列举措,持续数年,政绩斐然,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趋向好转。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临终前一再叮嘱:陵墓务从俭素,不用在陵墓前立石人石兽,也不要派宫人守陵,并遗诏用瓦棺纸衣装殓。下诏当晚,郭威病逝于汴京滋德殿,终年51岁,庙号太祖,葬于嵩陵。
嵩陵位于今河南新郑郭店镇高孟村北原野缓坡上,由于当年陵寝建筑的简朴,加上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袭和人为破坏,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田野中的一座古冢,冢高约10米,坐北朝南。据载,很早以前有一位诗人在一个冬日曾拜谒嵩陵,看到嵩陵已成麦田中的一丘土冢,冢上荆棘野草丛生,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寂和苍凉。不禁感慨题诗曰:“荆棘丛生旧衣甲,夕阳残照衮龙袍。朔意正浓天肃静,铁骑纵横成麦苗。”
笔者在多少年后再拜谒嵩陵,看到的依然是这种残破的景象:整个陵冢被高高的庄稼包围,几乎无路可走,穿过密集的玉米田,看不到墓碑,只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多少年来,一代英豪就默默无闻地矗立在田野中,看着田间一年又一年的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