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太祖朱温宣陵】

【后梁太祖朱温宣陵】

后梁太祖朱温(852年—912年),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是五代时期后梁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生贫苦,幼年随母在外帮佣。

唐乾符四年(877年),朱温参加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作战勇猛,官至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黄巢进占长安后,他负责防守东线。唐中和二年(882年),朱温遭唐军围困,向黄巢求援,但没等到援军,朱温因此心生芥蒂。同年九月,他见黄巢的大齐政权摇摇欲坠,遂叛变黄巢,投降唐朝。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以后,他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起义军,次年,因功改任宣武军节度使。

他凭借汴州(今河南开封)优越的地理条件,极力扩大势力,逐步吞并割据中原和河北地区的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藩镇割据势力。唐天复元年(901年),他被封为梁王。同年,他率军进入关中,尽诛宦官,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复四年(904年),他用武力逼唐昭宗迁居洛阳,不久废杀昭宗,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哀帝。随后,他残杀异己,在一天深夜,将包括宰相独孤损在内的30多名唐朝大臣集中起来残杀,尸体扔进黄河。唐天祐四年(907年),他采用禅让的形式夺取帝位,代唐称帝,改名朱晃,国号为梁,称梁太祖,建都开封,史称后梁。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迁都洛阳。

河南开封古城(摄于2020年8月8日)

河南洛阳后梁太祖宣陵(摄于2013年10月21日)

朱温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自有其过人之处,他重视农业生产,下令两税之外不许再征杂税,后梁的赋税在五代十国中是较低的。他对唐王朝遗留下来的积弊也有所改革,注意重文轻武,对于功臣宿将也能加以遏制。

不过朱温生性残暴,滥行诛戮。后梁建立后,战火不息,与据有太原的贵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征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逐渐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此外,朱温极其荒淫无耻,晚年也没有处理好皇位继承人问题,招致杀身之祸。

朱温有多个亲生儿子,还收有养子,儿子们为争夺帝位,竞相让自己的妻子侍寝讨好。其次子朱友珪听闻朱温有意传位养子朱友文,于是在后梁乾化二年(912年)的一个夜深人静时候,带家将冯廷及五百牙兵,假称奉旨入宫,冲进朱温寝宫,冯廷用剑刺中朱温腰背,致其死亡。朱温在位六年,卒年61岁。朱友珪心虚,先将朱温埋于寝殿,同年十一月葬于宣陵。

梁太祖宣陵位于今河南洛阳伊川县白沙乡常岭村东北的高台地上。宣陵修建之初应该有一定的规模。据传,为了防盗,陵寝内部封土层中置有流沙。流沙确实会给盗墓者的盗掘行为带来阻碍,但估计挡不住大规模的官盗行为。

据《新五代史》记载,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后,曾想把梁太祖朱温“斫棺戮尸”,后经吏部尚书张全义全力阻止,方才作罢。

据《河南通志》记载,朱温陵寝坐北面南,陵南有神道,神道东西两侧有两排石像生,即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等。可惜的是在1958年时,陵前的大部分石刻被当地群众砸毁。陵墓的封土也因平整土地而不断遭到侵削。

今天,朱温的宣陵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封土堆,残留的封土残高5米多,宽30多米。宣陵陵冢的北、东、西三面保存还比较完整,但南面封土几乎被挖掘殆尽。笔者来到宣陵的时候,正是秋季的一天,晴空万里,除了高耸的墓冢外,陵寝建筑荡然无存,只有一块不大的文保碑才使笔者确定这座草木萋萋的墓冢正是踏灭唐王朝的一代枭雄的最后归宿。虽然朱温宣陵的地面建筑早已化为尘烟,陵冢也显得残破凄惨,但时空的凝重与苍凉感还是油然而生。据说附近尚存石人和石羊各一个,然而笔者并没有看到。

据史书记载,后梁末帝朱友贞也葬在宣陵附近,但地面已无痕迹,难以寻觅。在当地群众的口传里,宣陵南边还有皇太后张氏袝葬墓,现在可能早被夷为平地,无踪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