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长陵】

【明成祖朱棣长陵】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为朱元璋四子,其生母一直扑朔迷离,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子,但有传他的生母是碽妃,一些史籍中也有此记载。据说,朱棣于永乐十年(1412年)在南京建大报恩寺塔,名义上是为了报答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实际上为纪念其生母碽妃。真相如何,尚待查考。

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牌坊(摄于2016年8月11日)

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神道(摄于2012年6月20日)

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陵号碑

(摄于2012年6月20日)

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裬恩门(摄于2012年6月20日)

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裬恩殿(摄于2012年6月20日)

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方城明楼(摄于2012年6月20日)

朱棣10岁时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今北京)。文献记载,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曾参与多次军事活动,历练了他的军事才能。朱元璋晚年,朱棣的三位兄长相继去世,使他不仅在诸王之中居长,军事实力也显著增强。

朱允炆即位后,感于诸王拥兵自重,朝廷孤危,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朱棣早就暗中准备,一边谎称病重,一边秘密制造兵器,训练军队,计划起事。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为国“靖难”为名,起兵反叛,经过4年战争,朱棣击败朝廷军队,兵临南京金川门下,谷王朱橞与征虏大将军李景隆开门迎降。朱棣随即登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

朱棣篡夺了侄子的皇位后,对建文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但他算得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完善了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统治时期,蒙古经常南下侵扰,朱棣先后5次率兵出塞。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于亲征漠北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5岁,葬于长陵。初定庙号为“太宗”,至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庙号为

“成祖”。

长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主峰南麓,早在永乐七年(1409年)就开始修建。据《明太宗实录》记载:“上(指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车驾临视,遂封其山为天寿山。”永乐十一年(1413年)地宫建成,宣德二年(1427年)陵园殿宇工程大体告竣,前后用了近8年的时间。

长陵规模宏大,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陵寝建筑遵明太祖孝陵制度而稍有增删,整座陵寝用料考究,施工精细。祾恩殿为长陵最主要的建筑,内奉帝后牌位,殿宇用楠木建造,重檐庑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大雄伟。宝城为地宫所在,位于陵园后部,高7.3米,周长约一千米。宝城前部的明楼内中央立有“成祖文皇帝之陵”的圣号碑,庄严肃穆。长陵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好的陵寝之一,这得益于在历史上得到妥善保护,清乾隆年间,曾对长陵进行过修缮,从而使我们今天还能一睹其雄姿。

自从朱棣长陵定址天寿山后,以后明朝皇帝都相附长陵左右,形成规模宏大的明十三陵。

笔者曾在某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在薄雾中沿着长陵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神道、石刻和龙凤门一路走到长陵的宝城宝顶。宽敞的神道幽深曲折、垂柳依依,几乎没有游客打搅笔者的思绪,尽管朱棣帝位来路不正,且异常残暴,但不可否认朱棣是一位有为的雄主,缔造了大明帝国最兴盛的“永乐盛世”。朱棣一生好大喜功,因此,长陵自然成为十三陵中建筑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最考究的一处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