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

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字为善,为唐朝第三位皇帝。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初封晋王。太宗晚年,因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治才被立为太子,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李治在位34年,但在其执政的后期,因头痛与眼疾,权力完全操纵于武皇后手中。

则天皇后武氏(624年—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现代人常称呼她为武则天。武则天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在唐太宗病重期间,与李治建立了感情。唐太宗病逝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削发为尼。唐高宗即位后,接武则天入宫,大加宠爱,拜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陕西乾县唐高宗武则天乾陵(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乾县唐高宗武则天乾陵无字碑(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乾县唐高宗武则天乾陵宾王像(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乾县唐高宗武则天乾陵陵号碑(摄于2017年7月24日)

显庆(656年—661年)末年,高宗因“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皇权,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但实权掌握在武则天手中。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葬于乾陵。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临朝称制,全面掌控朝政,唐中宗形同傀儡。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政权持续15年,在促进经济发展、稳定边疆形势、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均有建树。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生病卧床不起,宰相张柬之等率羽林军冲入宫中,逼迫武氏恢复唐国号并让帝位与太子李显,史称“神龙革命”。不久,武则天在上阳宫离世,被葬入唐高宗的乾陵。

乾陵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城北6千米的梁山上,梁山三峰耸立,北峰最高,为高宗和武则天的玄宫所在。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俗称“奶头山”,上建土阙,为乾陵天然门户。梁山山体风水极佳,据传是由唐代著名星象师袁天罡和李淳风所勘定。乾陵修建时,正值盛唐,因此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陵园地面建筑原有内外两重城郭,建有献殿、寝殿、游殿、城阙等雄伟的建筑物,南北主轴线长近5千米,两侧置有华表、石刻、无字碑、述圣记碑等。值得一提的是,“无字碑”无字而立,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说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一说武则天自认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等。

乾陵是笔者去过次数最多的唐朝帝陵,它的规模和气势是其他唐代帝陵所不及的。走在两峰之间依势自然形成的神道上,左右是一尊尊威武的石刻,在山势和绿树的映衬下,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次第肃立,显得庄严而神秘。后面高耸的梁山北峰就是陵寝所在,陵前有两尊巨大的石狮和清代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唐高宗乾陵”的碑石。

据载,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玄宫凿穴于梁山主峰南坡,拔地高度104千米,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石缝以铁汁浇铸封闭,坚固无比。五代时期关中军阀温韬曾想盗掘乾陵,正是乾陵的坚固加上盗掘时骤雨雷鸣的反常天象,才吓跑了他,乾陵也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笔者曾经从远处眺望乾陵的正面和侧面,正面的乾陵双峰对峙,犹如门阙,梁山高耸,有一种俯视群峰的气势;侧面的乾陵平地凸起,峰峦起伏,错落有致,有一种浑然一体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