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胤禛泰陵】
清世宗胤禛(1678年—1735年),清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是康熙帝第四子,年轻时学习经史,稍懂佛学。曾跟随父皇四出巡视,并奉命办理一些政事。19岁时曾随从康熙帝征讨噶尔丹,并掌正红旗大营,这些都帮助他获得一些从政的经验。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胤禛被封为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为雍亲王。康熙帝子嗣较多,为争夺皇储之位,各皇子之间钩心斗角,康熙帝对太子也几立几废。

河北易县清世宗泰陵神道石刻(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世宗泰陵琉璃花门(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世宗泰陵二门柱及方城明楼
(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世宗泰陵方城明楼及哑巴院(摄于2012年6月18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病逝,胤禛继承皇位,改年号雍正。后世对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质疑不断。有传说认为,康熙帝的本意是传位十四子,被胤禛把“十”改为“于”,变成“传位于四子”。但从康熙遗诏来看,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胤禛即位时,已经45岁,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巩固自己的皇位。他设置军机处,削夺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之权,取消诸王对下五旗的控制,使皇权更集于一身。为杜绝皇子争位局面的再现,他首创了秘密立储制度,生前不公开继承人姓名,而是将储君名字封在密匣中,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待以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共同取出并宣布。这项制度确保了皇权的顺利交接。
雍正是一位勤勉有为之君,一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他在位时期,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改革政策,也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对康乾盛世的出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手段过于严酷。雍正时期,也是文字狱多发的阶段,这些都使他成为清朝诸帝中被诟病最多的皇帝。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病逝于圆明园,终年58岁,葬于泰陵。对于雍正帝之死,数百年来,众说各异。有暴病说、中毒说和刺杀说等。暴病说认为雍正帝是因工作过劳而暴卒;中毒说认为雍正帝生前对炼丹有浓厚的兴趣,因服用丹丸而亡;刺杀说则认为雍正帝在文字狱中杀戮过度,被吕留良孙女吕四娘为报家仇所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泰陵位于今河北易县。据载,雍正帝陵原选在遵化的九凤朝阳山,但在修建之初,发现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于是,雍正帝重新择地,最后相中了易县永宁山下的太平峪。至于雍正帝陵地选在易县、远离康熙帝景陵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传言认为,雍正帝改诏篡位,弑兄屠弟,心中有鬼,不敢近依皇父,怕遭报应,故远离景陵,另辟陵区;也有人认为雍正帝另辟陵区是为了突出自己陵寝作为首陵的气势;还有的人则认为是出于战略防御、保卫京城安全的目的。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雍正帝此举,开启了清西陵建设的序幕。
泰陵于雍正八年(1730年)破土兴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建成。泰陵作为西陵首陵,是清西陵诸陵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典制最完备的陵寝。泰陵总体上是仿孝陵而建的,但又有所区别,如增加了石碑坊、五孔拱桥、减少了玉带河、石像生数量等。笔者多次参观泰陵,整个陵区掩映在青山绿水、苍松翠柏之间,油然而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似乎在昭示着大清雍正盛世的繁华和泰陵制度的恢宏。
根据民间传说,明末清初的学者吕留良,在去世多年后因文字狱被雍正帝下令戮尸枭首,吕氏一家也被满门抄斩。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侥幸逃脱,她为报祖父仇,藏身深山老林,潜心习武,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潜入圆明园,刺杀雍正帝,并且带走了雍正帝的头颅,因此,泰陵中的雍正帝遗体上安的是一个金头。从清廷关于雍正驾崩的记载来看,雍正得病后,死得如此之急,确实令人生疑。
雍正帝的一生,充满着神奇色彩,就连他的死,也令人捉摸不透。泰陵中,被雍正帝带进地下的,除了价值连城的宝贝,还有众说纷纭的种种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