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刘裕初宁陵】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

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后来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裕早年家境贫寒,曾以贩履、种地、捕鱼为生,后投入北府军。他作战勇猛,富有智谋,在镇压孙恩起义的过程中初露锋芒,因功被东晋政府任命为建威将军、下邳太守。

江苏南京宋武帝初宁陵文保碑

(摄于2011年10月27日)

江苏南京宋武帝初宁陵右侧石刻

(摄于2011年10月27日)

江苏南京宋武帝初宁陵左侧石刻(摄于2011年10月27日)

元兴元年(402年),东晋权臣桓玄叛乱,攻入建康,篡位建立桓楚。元兴三年(404年),刘裕等人正式举兵,成功夺取了京口和广陵,并领兵苦战,最终击溃桓玄叛军。桓玄挟持晋安帝退至江陵。刘裕率兵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乘胜西进。桓玄被击溃后退回荆州,后为部将冯迁所杀。第二年,刘裕迎晋安帝回建康复位。

为奖赏刘裕再造晋室之功,晋安帝封刘裕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太尉、相国、宋王等。从此,刘裕掌握了东晋朝政。在十余年间,刘裕亲率大军对内平定异己势力,又西攻谯纵,收复巴蜀,还对外攻灭南燕、后秦等国,击败北魏,使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成为东晋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东晋的疆域也因此达到极盛。东晋元熙二年(420年),羽翼已丰的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是为宋武帝,建都建康,南朝开始。

刘裕称帝时已经58岁了,他当政时期,注意节俭,抑制豪强,赈济百姓、减轻刑罚,显示了创业之君的治国才能。其子宋文帝刘义隆正是在其基础上,继续推行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统治政策,使刘宋王朝出现了南北朝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元嘉之治。

刘宋是南朝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刘裕功不可没。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就是赞美刘裕的武功。

永初三年(422年),只做了3年皇帝的刘裕病逝了,时年60岁,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初宁陵。

刘裕初宁陵位于今南京东郊,坐北朝南。据载,唐朝时陵冢尚存,陵高一丈四尺,其封土周长仍达三十五步,气势雄伟。但千年过去,昔日为旷野的初宁陵一带如今已成为人烟稠密的城镇,初宁陵的位置已经难以寻觅。一些学者认为,初宁陵位于南京麒麟门外,南京麒麟门也因初宁陵麒麟石刻而得名。现在,陵前原有的石碑、神道柱等都已无存,只留下东西相向的一对石兽,其中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独角已损,额部已残,尾巴也无存,麒麟已失四足。但两兽张口瞠目,昂首挺胸,趋步向前,振翅欲飞,造型凝重豪迈。其简朴古拙的造型、技法又好像是汉代的石刻风格。

笔者来到麒麟门,发现初宁陵的神道已经成为一条主要的道路。每日疾驰而过的车辆使曾经庄重肃穆的石麒麟灰头土脸,这对怒目圆睁的石兽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也显得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