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武烈帝孙坚高陵】

【吴武烈帝孙坚高陵】

吴武烈帝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之父,三国孙吴政权的实际奠基人之一。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年轻时为县吏,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且有勇有谋。据传,有一次孙坚随父乘船去钱塘,途中遇到强盗抢劫商人财物,这些盗贼公然在岸上分赃,过往船只吓得不敢前行。孙坚见状,提刀上岸,盗贼见此情景,吓得扔下财物,四处逃窜。孙坚不肯罢休,追杀一盗贼而回,由此名声大噪。

湖北襄阳岘山(摄于2019年8月11日)

江苏丹阳吴武烈帝高陵(摄于2015年1月10日)

江苏丹阳吴武烈帝高陵文保碑(摄于2019年3月13日)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火焰很快燃遍整个中原地区,引起东汉统治者的恐惧,他们调动一切力量,对起义军进行镇压。孙坚跟随中郎将朱儁征讨黄巾军。孙坚作战勇猛,屡建战功,被东汉朝廷授予长沙太守、乌程侯。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专权,飞扬跋扈,引发各路诸侯群起讨伐。孙坚参加了征讨董卓的联军,袁术表奏他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战斗中,孙坚多次击败董卓的部队,声名大起。董卓被迫迁都长安,孙坚进兵洛阳,并在洛阳城外战败董卓,击走吕布,随后攻克洛阳。再之后,他意外得到汉帝所遗传国玉玺,于是引兵返回鲁阳。初平三年(192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刘表。孙坚击败刘表大将黄祖后,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调集兵士与孙坚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在追击中,被黄祖部将暗箭所伤致死,时年37岁,后追谥武烈皇帝,被其长子孙策葬于曲阿(今江苏丹阳),其墓曰“高陵”。今天,在丹阳司徒镇大坟村北有一座高大封土,据说就是孙坚的高陵。地方史籍都有此记载,明隆庆《丹阳县志》载有:“(丹阳)县西十五里,孙坚击刘表于岘山,为表将黄祖射死,还葬曲阿。及子权称帝,追谥武烈,墓曰高陵。”

笔者在冬日的一个下午专程前往考察。孙坚高陵在大坟村北,在村尽头不远处就能看到在水塘中间有一树林密布的圆形小山丘,因为是冬天,因此草木枯萎,但这座馒头状的陵墓在平地上还是显得很高大,陵前竖有“高陵”二字的文保标志碑。

今苏州南门外青旸地的墓葬也被传是孙坚和孙策墓,唐陆广微《吴地记》及民国《吴县志》均有记载。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该墓曾被盗掘。为此诗人杨舜韶曾作诗云:“阖庐城边荒古丘,昔谁葬者孙豫州。久无行客为下马,时有牧童来放牛。”1921年,吴中保墓会重立墓碑,墓碑上由会长吴荫培题写“汉破虏将军孙坚、吴夫人、子讨逆将军孙策墓”。

1963年,青旸地的“孙坚和孙策墓”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冢为高约5米、直径约50米的大土墩。1981年,苏州博物馆对这座墓冢进行发掘,发现了东汉墓3座,均为砖室墓。其中一座墓较大,为凸字形双室砖墓,有甬道、石门,门楣雕刻青龙、白虎和羽人画像,前室置有石供案。后室葬具已朽。早年被盗,出土实物资料不多,仅出土釉陶五联罐等,并未发现其为孙氏墓葬的证据。1982年,根据文物普查情况,苏州市政府调整公布了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孙坚和孙策墓不再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此后,周边逐渐建起了大批住宅。

笔者为找寻孙坚、孙策墓,曾多次在苏州青旸地一带寻访,均未发现。据附近老居民说,从前的孙策墓占地面积很广,墓墩很高大,但现已被夷为平地,殊为可惜。此外,也有记载孙坚被安葬在家乡浙江富阳的祖坟内,称为吴陵,今已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