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

【黄帝陵】

黄帝与炎帝同时代,姬姓,史载为少典之子,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号黄帝。关于其出生地的说法不一,有“寿丘说”“天水说”等。据传,黄帝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故号轩辕氏;其国号为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推测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据载,黄帝部落居于姬水,大体活动在今西北高原。在部落发展过程中,黄帝部落首先与姜水流域的炎帝部落发生冲突,双方激战于阪泉。最终,炎帝部落溃败,炎帝归顺了黄帝,两个部落结成了以黄帝为首的联盟。

距今约五千年前,为了争夺中原地带,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与九黎部族在涿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相传,九黎部族是九个亲属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以蚩尤为首领,属东夷集团,勇武善战。

陕西黄陵黄帝陵“人文初祖”殿(摄于2008年8月8日)

陕西黄陵黄帝陵神道(摄于2008年8月8日)

陕西黄陵黄帝陵碑亭(摄于2008年8月8日)

陕西黄陵黄帝陵陵冢(摄于2008年8月8日)

虽然涿鹿之战的战场在何处至今仍有争议,但此次战争打得分外激烈,留下了很多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九战不胜,蚩尤运用法术,让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有传说认为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500面战鼓,用东海中的神兽“夔”的皮作为鼓皮,用雷兽之骨做成鼓槌,战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黄帝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赢得各部族的信任,树立起无可匹敌的权威,并乘战胜余威,对四方大事征讨。华夏族在其他氏族中的影响不断增大,黄帝从此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并被逐步神化,成为民族象征。据传,黄帝在位期间有很多发明创造:缝制衣裳,制定音律,制定历法,建造舟楫,创制文字等,黄帝妻子嫘祖教人养蚕等。此后,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逐渐步入文明时代。

黄帝的丰功伟绩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据说,黄帝晚年,大业已竟,天帝遣巨龙迎黄帝上天宫,当巨龙飞越桥山时,黄帝下驾安民,闻讯赶来的黎民百姓,痛哭流涕,他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不放,结果把黄帝的衣冠留了下来。为表达对黄帝的怀念之情,人们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这就是传说中桥山黄帝陵的由来。

由于史籍对“桥山”的具体位置语焉不详,故在全国有多处黄帝陵,它们都表达了后人对黄帝的尊崇和敬仰。陕西桥山黄帝陵为目前所公认,它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桥山,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据文献记载,它最早建于秦代,刘邦建立汉朝后,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北巡朔方返回时,曾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陵。唐代宗大历年间,对轩辕庙进行了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多株,形成了黄帝陵古柏森森的壮观场面。宋朝初期,桥山西麓经常塌方,宋太祖赵匡胤便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至桥山东麓,也就是如今轩辕庙的所在地,元明清诸朝也对黄帝陵进行过多次修缮。

今天,走进桥山山麓的轩辕庙,依旧能够看到苍柏,以及古建筑和碑碣等文物,其中一株古柏,树枝形似虬龙盘绕,相传为轩辕氏手植。庙院北部还新建了祭祀大院。黄帝陵则位于桥山之巅。步行上山,古柏参天,山环水抱。陵前有一块明朝嘉靖年间所立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左前方为十几米高的“汉武仙台”,传说是汉武帝在北征匈奴归来时为了祭祀黄陵所筑的高台。

由此北行就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陵冢为高大的土冢,四周砌有花墙。陵前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陵前还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三字,系郭沫若同志所书。亭前香炉内的祭祖高香,香烟氤氲。置身于此,使人油然而生一种虔诚庄严之情,更添追古思幽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