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元宏长陵】

【北魏孝文帝元宏长陵】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原名拓跋宏,生于当时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为北魏第7位皇帝。他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3岁时,拓跋宏就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的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

皇兴五年(471年),年仅5岁的拓跋宏受父禅即帝位,史称北魏孝文帝。因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故由祖母冯太后辅政。冯太后足智多谋,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献文帝去世后,冯太后临朝称制,在这一时期,冯太后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采取各种汉化政策,孝文帝深受其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亲政后,他勤于政事,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他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此外,还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这次改革虽然遭到鲜卑贵族中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但孝文帝力排众议,坚持不懈。并严厉镇压了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甚至不惜处死太子恂。这一举行动深刻影响了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过程,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获得巨大的发展,也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对各族人民的交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凭借北魏强盛的军事力量,多次对南齐发起攻势。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抱病南征,进到马圈城(今河南邓州北),病情恶化,被迫北还,行至谷塘原(今河南淅川北)病逝,时年33岁,在位29年。据《魏书》记载:“秘讳至鲁阳发丧,还京师……五月丙申,葬长陵。”

河南洛阳北魏孝文帝长陵陵号碑(摄于2018年10月27日)

河南洛阳北魏孝文帝长陵(摄于2011年10月18日)

河南洛阳北魏孝文帝文昭皇后陵(摄于2011年10月18日)

孝文帝生前规定洛阳“瀍西以为山陵之所”,今天在广袤的邙山台地上,还能够看到北魏的累累坟丘。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孝文帝的长陵淹没在邙山上众多墓冢中,莫知所在。直到1946年2月,魏文昭皇后墓志石在洛阳被盗掘出土,由考古工作者购回保存,通过文昭皇后高氏墓志中“祔葬于高祖长陵之右”的记载,才最终确定文昭皇后陵墓东南的大冢就是魏孝文帝的长陵。

笔者多次拜谒长陵。长陵位于今洛阳孟建官庄村东南的北莽山顶,在瀍河之西,邙山之阳。虽经过千年风霜,依然陵丘高耸。笔者在多年前曾登上墓顶,但见四周草木森森、墓冢累累。

今天,在长陵地面上基本看不到当年的祭祀建筑,不过,考古工作者通过勘探调查,已经发现了长陵的夯土围墙、大门等建筑的基址。根据封土形状、陵园平面等,考古工作者认为长陵的丧葬制度与东汉的皇陵葬制之间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而与少数民族葬制有区别,这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反映。

站在孝文帝长陵前,笔者怀有一种崇敬的感觉,长陵前没膝深的荒草,掩不住北魏孝文帝当年的高瞻远瞩,这段历史将在时光里定格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