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南朝立国江南,建都建康,因此,南朝的帝陵主要分布在今南京和周边的丹阳等地,其中刘宋、陈两朝帝陵多分布在南京的栖霞区、江宁区,齐、梁两朝帝陵多分布在丹阳。

南朝陵寝相对规模较大,陵前有石兽、石柱、石碑,布局规整(摄于2011年11月12日)

南朝帝陵墓室内壁用画像砖砌出图案,题材广泛(摄于2017年1月8日)

北朝帝陵地宫一般分为甬道、墓道和墓室,规模不大(摄于2018年10月27日)

南朝帝陵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但仍以残美古韵展现在世人面前(摄于2011年11月12日)

北朝帝陵分布于大同、洛阳、磁县、西安,大多数帝陵有迹可循
(摄于2016年6月9日)

曾经规模宏伟的北朝帝陵如今只剩下一座座残冢散落在田间地头
(摄于2016年6月9日)
由于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朝陵寝相对规模较大,布局规整,并拥有较豪华的墓室。南朝帝陵一般背依山峰,面对平原,方向视地形而定,大多坐北朝南。冢前有石兽、石柱、石碑等,这样的陵墓布局对后来唐宋明清各代帝王陵墓建筑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帝陵的地宫一般都包括墓道、封门墙、甬道、墓室和排水沟五部分,墓道建在墓室前,设两重石门,门额呈半圆形,上雕仿木结构的平梁、人字拱。甬道后为墓室。南朝墓室多为单室,也有长方形和椭圆形,墓室内壁用画像砖砌出图案,题材广泛,墓底有砖砌的排水暗沟。
由于历史的风雨沧桑、早年被盗和后来人为的破坏,宏伟的南朝陵墓已面目全非,但尚存的陵前石雕仍耸立在田野之间。
南朝石刻一般放置在陵墓前约一千米的位置,包括神道石兽、神道石柱和神道碑。帝陵前的镇墓神兽分天禄、麒麟,天禄顶部雕饰双角,麒麟为独角。帝王、贵族的陵墓前一般放置两座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上部附有一块长方形的石额,刻有陵墓主人的官职、姓名等。
南朝陵墓前的神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虽经千年的风雨,南朝陵墓石刻已经风蚀严重,但它还是以残美古韵展示在世人的面前,供后人们欣赏和遐想。
相比之下,北朝陵寝破坏较大,除了高大的封土堆外,陵前石刻所剩无几。北朝是从北魏开始的,北魏多次迁都,先后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因此,帝陵也分布多地,包括盛乐金陵、云中金陵和洛阳北魏帝陵等。盛乐金陵和云中金陵因史料记载不详,其陵墓详细位置已不可考。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山西大同左云县及其周边地区发现了疑似北魏帝陵陵园的痕迹,不过,还需要更多考古和文献证据来证实。
洛阳的北魏帝陵包括孝文帝迁洛后的7位北魏皇帝的陵墓,史载均葬于洛阳以北的邙山之上,但具体地点记载简略。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过多次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的具体位置才得以确定。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吸收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改革,陵寝的建制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北魏帝陵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陵域布局规整,一般建有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筑祭殿,并在墓葬前放置石像生,如北魏宣武帝景陵前就有鲜卑族风格的石刻翁仲造像,同时,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北魏之后,为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其中,东魏和北齐建都邺城,西魏和北周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故东魏和北齐的帝陵均位于邺城周边,西魏和北周的帝陵均位于长安附近。
东魏和北齐的帝陵分布在今河北磁县东部、讲武城一带的漳河沿岸,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这些陵墓被误认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实际上,这些陵墓为东魏孝静帝西陵、齐献武帝高欢的义平陵、齐文襄帝高澄的峻成陵、齐文宣帝高洋的武宁陵等。其中,北齐的陵墓以齐献武帝高欢的义平陵为中心,按晚辈在北、长辈在南分布。
当年,东魏北齐的帝陵规模宏大。不过历经无数战乱,现今只剩下封土堆了。
东魏孝静帝陵封土是现存东魏北齐帝王陵墓中最高的一座。高欢的义平陵遭受过盗墓贼的百般洗劫,如今陵冢残缺不全。高澄的峻成陵,由于多年取土烧砖,封土直接被分为了两截。高洋的武宁陵也是由于当地农民烧砖取土,原封土已被挖平。
西魏和北周的帝陵,位于西安东北的富平一带。西魏共有三位皇帝,西魏第一位皇帝元宝炬的永陵位于陕西富平县留古镇何家村东北,废帝元钦和恭帝元廓的陵墓莫知所在。
北周几位皇帝都埋葬在富平一带。目前仅发现北周文帝宇文泰的成陵、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孝陵,其余,孝闵帝宇文觉的静陵、明帝宇文毓的昭陵、宣帝宇文赟的定陵和静帝宇文阐的恭陵的位置仍未确认,这可能与北周实行的“墓而不坟”有关。
北朝帝陵的地宫一般分为甬道、墓道和墓室,规模不大,大一些的陵墓设有前室,奢华程度不一。在东魏、北齐皇陵墓葬中,均发现大量精美的的壁画,西魏、北周帝陵内完全不见壁画,随葬品的数量远比不上东魏、北齐帝陵的丰奢,也表现出较为俭朴的风格。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并且各朝陵墓各有特点。南朝帝陵陵寝在建筑上表现为规模较大,布局规整,有较豪华的地宫,地面上的建筑也相对宏伟。北朝帝陵的陵域布局规整,相对俭朴,并带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陵寝制度中融入了佛教思想。南北朝帝陵在历史上多遭严重破坏,墓室坍毁,地面只有少数石兽保存下来。南朝帝陵前石兽,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