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朱由检思陵】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12岁时被封为信王。其兄明熹宗朱由校病逝后,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继承皇位,年号崇祯。熹宗在位期间,无心政事,任由太监魏忠贤玩弄权柄,明朝的朝政更加衰落。思宗正是在这多事之秋即位。
思宗继位后,面对农民起义方兴未艾、八旗子弟厉兵秣马、明廷内部争斗不已的局面,力图振作。他大力铲除阉党,改进吏治,启用良将,坚守辽东。其本人又勤于政事,生活节俭,可谓是有为的皇帝。可惜生不逢时,且治国太急,加上他生性多疑,诛杀过多,终使他励精图治、中兴明室的愿望彻底破灭,大明皇朝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

北京昌平明思宗思陵文保碑
(摄于2012年6月20日)

北京昌平明思宗思陵(摄于2012年6月20日)

北京昌平明思宗思陵宝城(摄于2012年6月20日)

北京昌平明思宗思陵陪葬墓——王承恩墓(摄于2012年6月20日)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城,思宗下诏征天下勤王兵以护卫皇室,但此时明军已无兵可征调了。之后,思宗又商议南迁之事,但终因部分大臣的反对和思宗本人的优柔寡断而作罢。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朱由检见大势已去,于是逼缢皇后,剑砍公主,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在煤山(今北京景山)的一棵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5岁,南明弘光政权定其谥号为思宗。
据载,李自成起义军找到崇祯帝遗体后,命人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遗体停放在东华门侧,明朝官员都不敢前往,只有襄城伯李国桢“跪梓宫前大哭”,并以“须葬先帝以天子礼”作为自己归降的条件。
崇祯帝生前未预建寿陵,最后只能借用其宠妃田贵妃之墓,以便将崇祯帝入葬。据载,大顺政权将安葬崇祯帝遗体一事责成给昌平州,昌平州吏目赵一桂具体主持,他组织役夫用了四昼夜打开了田贵妃墓,田贵妃墓地宫由前后两室组成,各有石门,前室陈设各种祭器和万年灯,后室是安放棺椁的地方,建有石床。思宗和周皇后的梓宫祭奠后,由役夫抬进地宫。役夫将田贵妃棺椁从石床正中移放至右边,再将周皇后之棺材放到石床左边,最后把崇祯帝的棺材安放到石床正中。因崇祯帝有棺无椁,只能借用田贵妃之椁。最后,点起“万年灯”,关闭石门,填平隧道,堆起坟头,并修筑五尺高的围墙,一代皇帝就这样草草下葬了。
农民起义军退出北京后,清朝入主中原。为笼络人心,清廷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田妃墓升格为帝陵,改称“思陵”,并营建了地面建筑,成为明十三陵的最后一陵。但与建有神道、享殿、方城明楼等建筑的明朝其他帝陵相比,崇祯帝的思陵过于简陋。笔者参观鹿马山南麓思陵的时候,思陵大门紧闭,笔者只能从围墙上向内张望,但见荒草丛中,石供案后的崇祯帝思陵宝城上只有一块孤零零的墓碑,陵前设有石五供,整个陵园显得局促窄小。但坦率地说,清朝对明末帝还算不错,它毕竟完成了崇祯帝陵的改建,给草草收场的大明王朝留下了一个还算体面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