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辽、金、西夏王朝都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区域政权,分布在从西北到东北的广袤土地上,元朝则从北方兴起,最终成为统治全国的统一王朝,它们的帝王陵寝既保持原有民族的特性,又深受汉族的影响。
辽朝定都临潢府,因此辽朝的帝陵主要分布在当年京师附近的今内蒙古赤峰市周围的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其中辽朝的第一位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陵位于巴林左旗;辽朝第二位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和第四位皇帝辽穆宗耶律璟的怀陵,辽朝的第六位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第七位皇帝辽兴宗耶律宗真和第八位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庆陵位于巴林右旗。此外,还有几位皇帝的陵墓修建在今辽宁北镇,包括辽朝第三位皇帝辽世宗耶律阮的显陵、第五位皇帝辽景宗耶律贤及萧后和辽朝第九位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的乾陵。
由于契丹人发祥于木叶山,崇尚大山,故辽朝墓葬都选择在崇山峻岭、风景宜人之处。辽朝帝陵一般都依山为陵,地表没有高大的封土。地宫分为前、中、后三室,前、中室左右各建有一小侧室,后室是放置棺木的地方。地宫中多处有彩绘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契丹文化的特点。辽朝帝陵前多建有祭祀性建筑,如享殿、碑刻等,并置有奉陵邑。但金灭辽后,出于仇恨,金人四处毁坏辽朝帝陵,再加上历代的不断盗挖,以至现在的辽朝帝陵地面遗存少之又少,辽朝帝陵的位置、规制也模糊不清。1930年,辽庆陵的东、西两陵被盗,盗墓贼盗走“哀册”等文物,使庆陵东、西两陵遭到严重的破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借考古、调查的名义,对今内蒙古赤峰境内的辽陵进行了盗掘,对辽庆陵三帝陵进行实测、摄影,临摹了东陵壁画,并盗走了部分文物,诸多辽朝帝陵因此残破甚至湮灭。

辽朝帝陵都选择在崇山峻岭、风景宜人之处(摄于2017年8月14日)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的石房子是辽代帝陵的标志性建筑(摄于2017年8月15日)

金朝早期的三位皇帝均安葬于都城会宁府附近(摄于2016年7月27日)

北京大房山金朝帝陵存有我国一处规模宏大的陵寝建筑遗址
(摄于2016年8月8日)

西夏王陵位于都城兴庆府西郊山势雄伟的贺兰山东麓中段
(摄于2012年7月13日)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残存的月城孤零地矗立在贺兰山麓
(摄于2012年7月13日)

宁夏六盘山一片苍茫,埋葬成吉思汗的起辇谷不知所在
(摄于2011年7月23日)

蒙古人把“八白室”作为象征性陵寝用以祭祀成吉思汗(摄于2012年7月15日)
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因此,金国早期的三位皇帝均葬于会宁府附近,而且“仪制极草创”。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今北京),改称中都,并陆续把原先埋在会宁的帝陵迁往中都西南今北京房山区西25千米的大房山。金海陵王完颜亮于贞元三年(1155年)在九龙山麓的台地上先期修建了几个墓穴,迁葬了他以前的三位皇帝。第二年又将金朝建国之前的10位祖先之陵也迁至此处安葬,此后的各代金朝皇帝除宣宗葬汴京(今河南开封)、哀宗葬蔡州(今河南汝南)外,其余都葬于此。各陵前建有享殿、碑亭、明楼等建筑,神道旁也肃立着石像、石羊、石马、石狮子等。
大房山金朝帝陵经过几十年的营建,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直至明代中叶,金陵虽历风雨而沦没,但陵区建筑基本保存,并一直享受祭祀。明朝晚期,明军在与后金政权的战争中频频失利,明朝天启帝听信风水家之言,认为是后金的祖陵大房山王气太盛的缘故,为断后金“王气”,两次大规模地毁坏金陵,甚至扒开墓道,掘开地宫,金朝帝陵由此被彻底摧毁。
清朝定鼎后,修复了太祖睿陵、世宗兴陵等金朝帝陵陵园。但清朝灭亡后,由于兵劫和匪祸,金朝帝陵仅存的睿陵和兴陵再遭摧残。如今,金朝帝陵完全隐没在一片荒草之中,鲜有人造访。笔者发现金朝帝陵所倚靠的云峰山气势雄浑,但整个陵区凄惨寥落,只剩碑亭、享殿等残基,引人叹息。
西夏王陵位于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西郊的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40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9座帝陵由南向北布列有序,这9座帝陵究竟安葬的是哪9位帝王,至今说法不一。
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陵园分成南区、中区和北区三个区域,各个帝陵的布局大致相同,方向都是朝南略向偏东,陵园建筑左右对称,兼容了唐代和宋代帝陵形制的建筑布局和基本特点,而在角楼、门阙、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地宫等方面,又具有西夏独有的建筑风格。如西夏王陵陵园将宋陵由门阙到南神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安排到月城御道两旁,缩小了陵园的范围。再如,作为陵园主体建筑的陵台,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于地宫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地宫之上以北,不具有封土作用,而是用夯土筑成平面呈八角形的高台,层与层的交接处有出檐木结构,并挂有瓦当,夯土台外部砌砖包裹,形似一座密檐式塔形建筑,这在我国帝陵建筑中独树一帜。可见,西夏王陵具有汉族文化、党项族文化和佛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可惜西夏被蒙古灭亡后,出于强烈的复仇心理,蒙古军队对西夏王陵实施了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全毁,碑刻都为碎片。加之后来不断的盗掘活动、终使西夏王陵成为一片瓦砾。
如今,走在贺兰山麓这处奇绝的荒漠草原上,那像金字塔一样高高的陵丘,仍孤零零地矗立在荒凉的原野上。到处残留的残垣断壁记录着曾经有过的雄伟,这是一个消失了的民族给我们留下的最后辉煌。
元朝是在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吉思汗被尊为太祖。但定国号为“元”是从忽必烈开始的。元朝帝陵是中国历代帝陵中最为神秘的一处,蒙古族崇拜祖先并追求宁静与自然,采用深埋草原的秘葬方式,而且陵寝不封不树,使得元朝帝陵的具体位置扑朔迷离。元代帝王在蒙古高原的秘密葬地,在元代文献中称为“起辇谷”。这个神秘的起辇谷,在元代并没有留下准确的方位。
据载,蒙古大汗去世后,“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按照蒙古习俗,棺木从大都运往草原,护送者均为蒙古臣僚勋戚,外人不能靠近。下葬后不起坟墓,由蒙古骑兵将墓地踏平,待长出青草才撤兵离去。因此,成吉思汗及历代元朝皇帝的真正陵寝所在地也就成了难解之谜。
据说,当年元朝皇族为了能够找到墓地祭祀先祖,会在墓前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子骆驼。此后到墓地祭祀,则由母骆驼引路,母骆驼悲鸣的地方,就是墓地。不过当母骆驼死后,可能就再无人知晓陵寝所在了。
起辇谷这一神秘的地方曾引起了很多考古学家的关注,专家们对它的认识和解释并不一致,有克鲁伦河、肯特山、阿尔泰山、不儿罕·合勒顿山、六盘山、伊金霍洛旗等说法。也有专家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勘察,但多次努力都无功而返。如今埋葬成吉思汗灵柩的起辇谷究竟在什么地方?仍旧是一个谜。后人为祭祀成吉思汗,将其生前使用的八座白色毡帐(“八白室”)作为他的象征性陵墓。
辽、金、西夏、元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段纷乱复杂的时代。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除了元朝帝陵踪影全无外,辽、金、西夏等王朝的帝陵均有踪可循,但受破坏程度史无前例,这是帝陵成为复仇对象的典型例子。笔者无数次徜徉其中,这些曾经辉煌的帝陵被摧毁得原貌尽失,只剩下荒冢残砖,陵草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