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陵】

【隋炀帝杨广陵】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又名英,为隋朝第二位皇帝。他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少年聪颖敏慧,仪容俊美,且好学,善诗文,初封为晋王。隋开皇九年(589年)杨广为行军元帅,统兵伐陈。据载,杨广所率伐陈部队对江南百姓“秋毫无犯”,对陈朝府库“资材一无所取”,因此“天下皆称广以为贤”,杨广也因功升任太尉。

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稳定江南变局,加上他平时伪装仁孝俭朴,取得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欢心。开皇二十年(600年),他利用隋文帝与太子杨勇之间的矛盾,以阴谋夺得太子位。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逝后,杨广即皇帝位,是为隋炀帝,改元大业。

江苏扬州槐二村的隋炀帝陵(摄于2011年9月20日)

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陵(摄于2017年5月22日)

江苏扬州曹庄隋萧后陵(摄于2017年5月22日)

据传,杨广在文帝病重时间,因调戏文帝宠妃陈氏,引起文帝的罢黜之意,杨广闻讯后,闯入仁寿宫,派人勒死隋文帝,夺取帝位。即位后,杨广假造文帝遗诏缢杀前太子杨勇,幽禁其弟汉王杨谅,还毒死杨勇诸子。杨广虽以残暴著称,但也可称作有为皇帝。他确立科举,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发西域,在他统治下,国家进入了强盛时期。可惜他骄奢淫逸,急功近利,营建东都、大修宫殿苑囿、挥师远征等举动,用民过重,最终导致民变。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隋末农民战争终于爆发,并迅速遍及山东、河北等地。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巡游江都。第二年,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李渊也在晋阳起兵,并攻取长安。天下大乱,杨广预感末日到来,在江都愈发荒淫混乱。大业十四年(618年),杨广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逼缢,在位15年,终年50岁。

据载,隋炀帝被缢杀后,萧皇后最初将其草葬于江都行宫西院流珠堂内,后来,右御卫将军陈稜又将隋炀帝改葬于江都吴公台下。唐灭隋后,又改葬其于扬州雷塘。萧皇后在长安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将其遗体送到江都与隋炀帝合葬。以后陵墓年久荒芜,不为人知。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经过考证,认为槐泗乡槐二村的一处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加以整修,扬州知府伊秉绶题写了“隋炀帝陵”的墓碑,之后又陆续修复了神道和陵台。笔者多次去过槐二村的隋炀帝陵,颇具规模,虽然不能与其父隋文帝泰陵相比,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此陵也不失为一处托身之处。此外,在陕西咸阳武功县有其衣冠冢。

然而,在2013年4月,在与槐二村雷塘相距约5千米的扬州市邗江区曹庄的一处工地上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专家们经过论证,最终确认这两座古墓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的真正陵墓。

笔者专程参观过隋炀帝的陵墓。陵墓包括墓室、耳室、甬道和墓道,墓葬通长24.48米,东西连耳室宽8.22米,墓顶已经坍塌。在主墓室内,考古人员发现了鎏金铜铺首、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等高等级随葬品。虽然这只能算是一个中小规模的墓葬,考古人员在墓葬中也并未发现棺椁,但墓志铭上非常清楚地写着“隋故炀帝墓志”的字样,因此可以证明这就是真正的隋炀帝陵墓。

隋炀帝作为隋朝的皇帝,历史评价不高,繁盛一时的隋朝仅存38年,他确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此寒酸的帝陵大概就是历史对隋炀帝的一个注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