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帝朱允炆陵墓】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年),明朝第二位皇帝。他是朱元璋的长孙,因其父懿文太子朱标早逝,所以皇位落到他的身上。据载,朱允炆生性仁慈,朱元璋为了保证他的顺利统治,采用严厉的手段铲除政敌,为此,朱允炆曾多次劝说朱元璋。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时年22岁的朱允炆即帝位,年号建文,是为惠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明初,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实行分封制,诸多藩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建文帝迫于无奈,采纳黄子澄、齐泰的建议,进行削藩。分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早有践位野心,他在做了充分准备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但军事部署接连受挫,朱棣率燕军则一路猛进,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兵临南京,谷王朱穗与勋戚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燕王兵得以顺利进入京师。据载,当时宫中大火冲天,建文帝不知所终,其下落成为历史之谜。

江苏苏州穹窿山所传明惠帝皇坟旁的拈花桥
(摄于2015年4月29日)

云南武定所传明惠帝隐居的狮子山正续禅寺(摄于2018年5月9日)

福建宁德所传明惠帝陵牌坊(摄于2015年2月25日)

福建宁德所传明惠帝陵(摄于2015年2月25日)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传说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自焚说、隐居说、削发为僧说等。《明史·惠帝本纪》写道:“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地由帝道出亡。”关于建文帝的出亡地点,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各种野史、戏曲剧目都猜测和演绎了建文帝的去向,众说纷纭。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史仲彬《致身录》与程济《从亡随笔》等都认为建文帝并未自焚,而是由密道逃出南京,或说“削发为僧”,或说“建文蹈海去”等。其实,从后来朱棣派大臣胡濙、宦官郑和频频国内外暗访建文帝下落的举动,可见建文帝确实未自焚。
建文帝究竟是隐匿山寺还是逃亡海外,我们不得而知,但国内一些地方不仅流传着建文帝逃离的传闻,据说还有其留下的遗迹。有关建文帝的遗迹和传说主要分布于江浙、闽粤、云贵、川鄂等省。笔者为此专程考察了江苏苏州、云南武定和福建宁德等处传说中的建文帝遗迹,亲身感受建文帝后半生颠沛流离的落难生活。
苏州的建文帝遗迹位于城西南的穹窿山,据一些学者推测,当年建文帝离开南京紫禁城后,被僧溥洽所救,一直藏于苏州穹窿山皇驾庵,后病殁于穹窿山,葬于拈花寺后山坡上,不过今天穹窿山麓的建文帝陵踪迹依稀。云南武定建文帝遗迹位于城西狮子山,相传建文帝逃出南京后,隐居于山林丛中的正续禅寺,晚年被英宗迎入北京,寿终后葬北京西山,不封不树。今狮子山正续禅寺藏经阁中还塑有惠帝坐像。福建宁德建文帝遗迹位于宁德蕉城区金涵乡的上金贝村,据传,金贝村后山上地处偏僻的金贝寺是建文帝隐居之处。离寺院不远处有一座带有龙饰的古墓,据说为建文帝陵。
尽管疑似遗迹不少,但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不过,当笔者站在这些传闻中的建文帝遗迹面前,仍然会想起那一段对于建文帝来说不堪回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