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陵墓】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名小白,为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六代国君。在其兄齐襄公统治时期,由于朝纲失常,政局混乱,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曾分别逃亡莒国和鲁国避祸。后来,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弑。公孙无知自立为君,一年后又被齐国贵族刺杀。一时间齐国无君,陷入大乱。

山东临淄桓公台(摄于2014年6月14日)

山东临淄齐桓公陵(摄于2016年10月12日)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闻讯后,争相回国抢占国君之位。为阻拦公子小白夺取王位,公子纠派管仲带兵埋伏在莒国到齐国的路上,管仲企图用箭射杀小白,结果射到了小白的带钩上,小白假装倒地而死,迷惑了公子纠,紧接着,公子小白与鲍叔牙火速赶回临淄,当公子纠不紧不慢地到达齐国都城时,公子小白早已坐上国君之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登位后,在鲍叔牙的劝说下,不计前嫌,委管仲以重任。在管仲的锐意改革下,励精图治,齐国空前繁荣强大。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之路,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但其晚年不听管仲遗嘱,重用奸人,导致内外矛盾激化,他创下的霸业就此衰落,最后自己的结局也很悲惨。
齐桓公有五个儿子,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但五子只顾争位,根本无暇顾及奄奄一息的齐桓公,最后齐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据载,其遗体在67天后才被收殓,下葬时已腐烂不堪,惨不忍睹。
齐桓公葬于何处?《山东通志》《括地志》等史籍明确记载齐桓公陵墓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东南15千米的鼎足山上。鼎足山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呈三足鼎立状而得名,三山中间有两座王陵坐落其中,这两座高大的王陵就是传说中齐桓公与齐景公的陵墓,俗称“二王冢”。
“二王冢”东西并列,在鼎足山三个山头的环抱之中,因山为坟,坟冢巍峨雄伟。西冢可看出有好几层,逐层收缩,东冢高于西冢,传说晋永嘉末年曾被盗掘。
然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据“二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并联系田氏王族世系和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稽考,认为“二王冢”应为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田齐侯剡与田桓公午之墓。真相究竟如何,有待继续考证。
笔者在一个深秋的日子前往寻访,在当地文物护理员的指引下,在一个封闭的院落中看到了“二王冢”的石质标志碑。从此处能够清晰地看到二王冢高居山巅,异常壮观。
几千年前,齐桓公治下的齐国国富民强,称霸诸侯,但谁能想象得出这个春秋五霸之首最后的结局竟如此悲惨,想到这里,愈发觉得齐桓公晚年的孤寂和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