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

山西运城舜帝陵神道(摄于2008年9月21日)
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据说舜为黄帝的后裔,但到舜这一代的时候,家境甚为寒微。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很早。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妹后,不喜欢舜并虐待他,但他对父母仍十分孝顺,对弟弟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很早就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历经坎坷。他在历山下搭建茅屋,耕耘种植,并以勤劳、友爱的精神感化周边的人民,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

山西运城舜帝陵(摄于2008年9月21日)

湖南宁远舜帝陵拜殿(摄于2016年7月8日)
舜因孝行而闻名。尧帝晚年,自感年老力衰,就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从而得到尧的信任。后来,尧禅位于舜。
舜执政以后,重新修订历法,还巡守各地,考察民情。举用八元、八恺,放逐四凶,明定赏罚。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故受万民拥戴。《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传说舜帝在巡视南方时,病逝于苍梧之野,其二妃娥皇、女英闻讯前往,在洞庭湖畔泪洒青竹,形成斑竹,亦称“湘妃竹”。
不同史籍记载的舜帝陵所在地主要有今山西省运城市和湖南省宁远县两个地方。
运城舜帝陵在《孟子》一书中有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鸣条有多种说法,一说在今天山西运城北,一说在今河南封丘东,今运城西曲马村南鸣条岗上有舜帝陵。
笔者很早就拜谒过运城舜帝陵,它位于运城鸣条岗西端,陵区坐北向南,由神道、舜帝陵庙和陵冢等部分组成。据载,运城舜帝陵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但在明嘉靖年间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年间,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舜帝陵,后在清嘉庆年间的大地震中再度成为瓦砾,仅存正殿。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建舜庙。走在神道上,但见巨柏夹道,古树参天,虬枝苍劲。
穿过陵庙山门,进入舜帝陵,陵前有月台、献殿和享厅。舜帝陵的陵冢为砖砌方形,高3米,周长50米。冢前嵌有明代进士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一块。陵冢上槐柏交翠,郁郁葱葱,尤其一株树形奇特的古柏,五个主枝形似虬龙,据说树龄有两千余年之久。
湖南宁远舜帝陵的记载源于《史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嶷山位于永州市宁远县,舜帝陵一说在三分石,一说在女英峰。明万历《九疑山志》则认为在舜源峰,因此现在公认舜帝陵在舜源峰下。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舜源山北麓的大阳溪白鹤观前,秦汉以后重建并移址玉琯岩前,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庙于舜源峰下,后因火灾毁圮。如今的舜帝陵为20世纪90年代重建,由神道、舜陵庙、陵山(舜源峰)组成。
站在陵区大门,就能看到气势雄伟的九嶷山。走过仪门和200多米长、两旁并立石人石兽的神道,就来到山麓下的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厢房、寝殿。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紧邻舜源峰,正中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传是汉代零陵郡守徐俭所立,十分珍贵。
无论是在运城古意苍穆的舜帝陵,还是在宁远规模宏大的舜帝陵,笔者都能感受到华夏舜帝文化的厚重。拜谒先祖、寻根祭祖应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湖南宁远舜帝陵(摄于2016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