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序
拙书修订版终在少波分社长和佳木编辑的一再催促下完成了,也差不多到了我行将退休之时。按惯例修订再版要写个序,但真的下笔也不知道能写些什么。 当然首先向少波和佳木表示歉意,大概2010年两位就叫我修订再版,但当时杂务在身,没时间修订。2011年少波来上海办事,约我商谈,大致确定2013年交稿,但还是拖了整整一年。现在虽勉强完成,但对修订版仍不甚满意。
我心目中一本理想的教材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要做到文字生动,朗朗上口,读来不感到枯燥,如教师上课那样娓娓道来;其次,要做到概念清楚,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一些基本概念不但有清晰完整的表达,且以生动的例子演示,以更易于学习和掌握;第三,要做到尽可能地贴近生活,通过生动的案例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方法。然而依此要求,我却感到实在是超出了本人的学力和水平了,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动笔修改。现在勉力为之的修订版只能是“补丁”式的修改,还望读者谅解,期望后人有更好的社会研究方法教材问世。
为了便于阅读,先向读者交代一下打了哪些“补丁”。“补丁”有大有小,小补丁就不做详细说明了,基本上属于语言表述方面的。我以为自己在平时写作时还是以“严谨”为要求的,对语言的把握上还是有心得的,但在修订过程中还是发现很多地方用词不严谨,有些地方表述不规范,冗长重复字句多有发现,甚至有些病句。还有一些“补丁”则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给我指出的问题或者可以讨论的地方,如关于人类知识的分类,对于我们经常使用的“规律”“客观”等词语的认识,有关PPS抽样方法不等概率和等概率的例子说明等。修订后估计还会有问题存在,但总体感觉书的可靠性应该是提升了。
大补丁主要是对某些章节体系做了适当调整,有的内容删掉了,有的作为参考读物,这样可以使教学更紧凑,更集中在方法的主题上。例如,第2章删掉了“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第3章删掉了“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将第11章和第12章合并为“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第1章中的“社会研究简史”、第8章的“群体关系测量”、第11章的“统计分析初步”等作为“参考阅读”。一则因为这些内容有的与社会研究方法没有直接的关联,有的在社会研究中运用不是很多,有的属于其他课程的内容等;二则因为现在的教学时间都比较紧张,而方法教学更注重实际的操练,这样安排可以让教师灵活掌握,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另外,根据学生在写作上遇到问题,尤其是量化研究报告写作的规范性,在第12章增加了“参考阅读:量化研究论文文体格式”,供学生在写作时参考。
2008年我的这本教材首次出版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觉有些问题在教材中还没讲清楚的,或者需要补充说明的,并且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掌握社会研究方法有重要意义的,是学生不太理解或者需要重点掌握的,这次也尽自己的能力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有关价值中立的讨论,如何理解价值中立、价值判断和价值关联之间的关系。首版中的第2章“社会研究方法论”没有像其他教材一样具体介绍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的方法论的意义,一则理论不是我所擅长的,最多只是知道一些社会科学理论的常识,二则这些知识在相关社会科学理论的教学中会有详细介绍,因此仍然非常简单化地分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非实证主义方法论”。我知道这样的分类是很粗糙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唯有期望社会理论课程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方法论的训练。此次的修改则强调所谓的“价值中立”是相对的。与社会学经验研究紧密相关的社会理论实际上无法做到价值中立,即使我们所说的“客观事实”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理论建构下产生的。因此,不同社会理论观照下的经验社会学研究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才使得社会科学研究要比自然科学研究更具魅力、更有趣。不容讳言,多年的经验研究也使我慢慢地体会到,至少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理论还没有达到高度的普适性。例如,修订版第1章以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Andrew G.Walder)的论文《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传统主义: 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为例,说明社会学经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或分析概念要成为普适性程度较高的理论还需要更多的“验证性”或“证伪性”研究。
第二,关于问题和问题意识的讨论。2008年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对此问题做了很多诠释,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但在叙述的规范和深度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修改版中,对问题和问题意识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我也曾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专题性论文《社会研究与问题意识》,后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摘要》《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问题和问题意识是社会研究能否有新的贡献最关键、最基础的条件,现在存在的大量的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垃圾很多与此有关,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性的、无效的知识生产。因此,对于什么是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找到新的研究起点,拓展知识生产的空间,延长问题的解释链。从另一个角度看, 问题和问题意识也与价值中立、价值关联、价值判断有关。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理论观照,不同理论对问题的解释或诠释会不一样, 因此社会研究中的问题总是和一定的价值关联在一起。
第三,关于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包括本书在内的很多社会研究方法教材都非常强调文献梳理在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 因为对文献的梳理和评论是形成问题的重要条件。撰写一篇质量合格的文献综述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花较多时间用于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也深感学生在写作上存在诸多问题。此次修订,增加了如何撰写文献综述的内容,有些问题就是我在上课训练中发现的,如文献综述与以文献为基础的学术论文之间的区别,如何阅读文献,文献写作的规范性等。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说,要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文献综述,关键在于要学会阅读,但是如何阅读又是一个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问题,需要教师选择不同质量的论文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从而发现论文的价值、存在的问题, 以及给人的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本科学生中专门开设一门文献阅读课是很重要的,单靠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训练是不够的。
最后想说的是,社会研究方法经常会遇到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势比较问题。目前国内出版的社会研究方法教材基本上都是以量化研究方法为基本框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质性研究。量化研究之所以在北美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主流,在于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在此基础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概念化方法建立一套相对标准的测量指标,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达到对社会理论及其普适性程度的检验。尽管如此,在社会学中,理论作为经验研究的基础,还只能停留在中层理论的层面,宏观理论如何与量化的经验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恐怕很难做到。这或许是社会科学“科学性”的“宿命”。因此,在社会研究中,质性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还处在描述性阶段,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社会变迁很难直接运用西方的社会理论进行解释,唯有采用类似文化人类学“深描”的方法,才有可能揭示中国社会变迁内在的机制,并形成一定的理论及其分析概念。但是,这恰恰是最困难的。或许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缺少类似于西方哲学思维的抽象能力,对概念的凝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质性研究可能要比量化研究更难学、更难做。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社会研究方法既面临新的挑战,但也为社会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笔者相信,有关人们价值观念的研究,社会发展过程研究等并不会被大数据研究所替代。因此,在未来,社会研究方法既能用于对社会的研究,也能用于对方法本身的发展。
2014年4月28日凌晨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