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2.1 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也可以称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时候,一些研究课题兼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

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调查来检验和发展社会理论及其分析概念,通过建立或发展各种理论假设并通过经验研究加以检验,试图发现或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理论上解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理论性研究通常采用“假设演绎法”,即从理论出发,建立与理论相联系的研究假设,然后根据研究假设演绎成一套系统的测量指标,对根据测量指标收集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最后对研究假设及其理论进行检验。也有的学者是在占有和分析大量第二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理论。作为对理论的探索,有时候理论性研究也可以采用归纳方法,即在对大量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中归纳出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上升为理论。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它是一种采用实证方法的理论研究,需要通过经验资料来验证某种理论,或者从经验资料中归纳出理论,是一种“经验性的理论研究”。而纯理论研究主要是对社会理论进行评述和批判,探讨理论范畴和概念体系,以思辨和逻辑推理为基础对抽象概念和理论命题进行抽象分析。当然,纯理论研究也需要解释社会现实中的问题,接受社会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但是这种解释和理论检验的方法和“经验性理论研究”是不同的。

应用性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它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应用性研究必须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或者为改善社会状况、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咨询。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性研究往往和“社会诊断”“政策研究”相联系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建立系统的社会发展测量指标体系也属于应用性研究。从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来看,以解决社会问题或者描述社会问题状况为目的的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使命。这是因为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和研究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阵痛有关,无论是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改良和完善,还是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都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因此,研究社会问题,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就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重要使命和任务。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性研究也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一种纯描述性研究。研究者只有揭示社会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才能有效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同时,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借助理论概念并结合经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对策也会有较大差别。

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理论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建构理论或验证理论或者分析概念,应用性研究往往需要从一定的理论出发,运用理论工具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其次,有些研究课题可以具有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双重特征,即它在研究具体问题时,既希望对社会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同时也企图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例如,“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既涉及城市社会学中的“城市性状态”理论,研究这一问题可以验证和丰富“城市性状态”理论,同时也要为解决“农民如何成为市民”提供政策上的帮助。第三,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理论性研究关注的是通过经验研究检证或发展出某种一般性的社会知识,应用性研究关注的是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相同的研究课题,它们的关注点不一样,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同的。以“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为例,若是作为理论性研究,就要关注“农民工的现代产业工人转型”“农民工与城市生活方式”“农民工与城市文化的再建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功能上的依赖性”“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区隔”等问题。若是作为应用性研究,就要关注“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政策障碍及其对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对策”“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关注民工子弟的就学问题”“增加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机会”,等等。因此,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从研究的逻辑来说,理论性研究一般遵循的是“理论→经验→理论”或者“经验→理论”的过程,应用性研究则是“理论→经验→对策”的过程。但是,总体上看,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还是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