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 “测不准原理”和社会测量的局限

7.1.3 “测不准原理”和社会测量的局限

社会研究中的测量要比自然科学的测量更难,其原因在于社会研究中的测量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如对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概念的理论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如何保持一致,对一个概念所设计的测量指标是否能穷尽概念的内涵,如何才能做到对一个概念的有效测量,等等。社会现象测量还不可能达到自然现象测量那样的数量化、精确化、标准化程度。除此之外,社会现象的测量要比自然现象的测量更容易受到“测不准原理”的影响。“测不准原理”原来是指量子力学中互补的两个物理量无法同时测准,比如,时间和能量,位置和动量,角度和角动量;也就是说被测量客体中两个具体的测量内容是相互影响的,不能同时测准两个测量内容。在社会测量中,被测量客体中不仅存在多种测量内容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存在着测量主体对测量客体的影响。简单地说,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主要存在于测量客体本身,而社会测量的“测不准”不仅表现为测量客体本身,还表现为测量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在小学里,班主任老师经常在教室外观察教室内学生的课堂纪律,对教室的观察行为本身会对教室内的课堂纪律产生影响,因为教师的观察行为往往会被灵敏的学生发现,一经发现,原本吵闹的课堂就会安静下来。这就是测量主体对测量客体的影响。同时,在被测量客体中,即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也会产生相互影响,班主任老师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有时无法观察到小学生之间的课堂行为,谁是主动的谁是被动的,或者小学生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关联性。当然,社会测量中存在的“测不准”现象只是借用“测不准原理”说明“测量本身会改变测量”,以及无法同时测量现象之间的关联。

此外,很多人希望能够通过几个简单的指标就能测量出社会现象的特征,虽然有些测量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指标反映现象的特征,例如,可以通过血液检查、同位素检查等了解一个人的健康水平。但是,这在社会测量中是很难的,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很多社会现象是很难测量的,社会测量指标总体上还未达到相对的稳定和成熟,并且随着社会现象的变化,这样的稳定和成熟一般很难达到。

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客观事实是指自然和社会实际上发生的任何现象,是第一性的;经验事实是主体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或印象,它是主观的、第二性的。人们所观察到的所有客观事实实际上都是经验事实,它们是客观事实在主体中的反映,是通过语言和文字陈述或描述的“事实”。因此,经验事实虽然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但不能说经验事实完全等同于客观事实。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