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编码和登录
与量化资料的编码差不多,质性资料的编码也是用数字表示资料的某种类别或概念。量化资料的编码,主要是为了便于计算机输入和计算,并且主要采用预编码的方法。质性资料的编码虽然也是表示资料的类别,但是主要起着资料的存取、查阅作用,并且只能采用后编码的方法,即在收集资料后才进行编码。量化资料的编码主要表示答案的类别,质性资料的编码更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即通过多次编码,使得资料所蕴含的意义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虽然量化资料通过再编码也可以达到逐步抽象的目的,但是受到方法论的限制,量化资料编码的抽象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在量化研究中,概念的抽象程度受到事先确定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制约,而在质性研究中,理论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概念的抽象程度取决于研究者的想象力。
登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编码的过程,它是指研究参与者把代表资料类别的数字登录在原始资料复印件的空白处或者使用专门的质性资料软件进行登录。
编码的具体过程主要是:
(1)确定编码单位。可以根据资料内容所具有的意义进行编码,如在儿童社会化研究中,以“教育方式、亲子接触时间、亲子谈话内容、亲子游戏活动、儿童行为特征”等为编码单位。也可以采用资料的语言单位,如词汇、短语、句子、段落作为编码单位。
(2)初步编码。在原始资料仔细分析,并确定编码单位的基础上,创建初始码号用以表示资料的意义。例如,阅读一段有关访问对象提供的儿童时期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件的资料时,可以在旁边用数字表示资料的意义,其中“1”表示事件的性质是正面的,“ 2”表示事件的性质是负面的, “3”表示事件参与者为父母,“ 4”表示事件参与者为他人, “5”表示事件对自己社会化的正面影响, “6”表示事件对自己社会化的负面影响。还可以采用编码的方法仔细地分解事件的全过程。
(3)再编码。前面曾经讲过,编码过程是一个分类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因此在对资料初步编码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再编码。再编码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归类方法,但是需要在确定主题(主词)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初步编码归到一定的主题(主词)之下,并且建立主题(主词)之间的联系,这些主题(主词)又是和一个更大的主题(主词)相联系的,从而形成一个抽象程度不同的“伞型”编码系统或结构。
表11-10 质性资料编码举例
续表
此外,编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第一次建立的编码系统也许只是一种尝试,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或者是最好的,研究者在阅读原始资料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想法、分类体系或者分析逻辑,就可能需要采用新的编码代替原来的编码。
编码完成后还要编制编码薄,编码薄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说明代码的意义,了解代码的数量和类型,同时为查阅代码提供方便。
以下我们以一份有关留学归国人员的访谈报告的节录为例,说明编码应该如何操作。这项研究是由笔者主持的,这份访谈是由一位研究生做的,其中K为访问员,A为访谈对象,下划线是阅读分析的要点,右边一栏的数字就是表示要点的编码,最后一栏是对编码意义的说明,其中包括初步编码和再编码(见表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