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如何理解价值中立、价值关联和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

2.2.3 如何理解价值中立、价值关联和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价值中立、价值关联和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不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重要,也是社会研究方法教学上的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纯粹的价值中立,或者说,即使被认为是价值中立的研究,也是和一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的所有的行动都是价值行动。我们以下面一个心理学测验常用的图片进行说明。

图2-1一般会被人直接看到两种图像:一只花瓶,或两个人的侧脸。但是如果发挥想象力的话,看到的图像可能更多,如木柱、托盘、河道等,当然也可能只看到简单的线条。问题在于,为什么对于同一个“事实”,人们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事实”?实际上,人们看到的“事实”不可避免与价值相关联,与人的知识结构关联。这种知识结构既来自人们受到的教育,也包括人们的经验生活,以及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人们看到的事实已经是“经验事实”。韦伯所说的价值中立实际上也是指价值关联下的价值中立,即不同的价值关联所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有可能是不一样的,经验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建立在价值关联的基础上。与自然科学研究不一样的是,社会科学以经验事实作为研究对象,需要通过投入理解的方法诠释经验事实内含的价值关联,往往就导致对同一“事实”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图2-1 心理测验图

例如,对年龄的认识。在我国民间有“实岁”与“虚岁”之分,这是基于公历和农历两种纪元法的价值关联所得到的经验事实;在社会研究中,不同专业的价值关联对年龄段划分也会不一样,统计学一般按等距将年龄分为不同的年龄组;社会学等学科按人的生命周期将18岁以下称为未成年人、18~35岁为青年期、35~60岁为中年期、60岁及以上为老年期;在一些特殊研究中,还将出生年月按“文革”及以前(1976年前)和“文革”后(1976年后)划分,用以研究出生时代对人的行为或价值观的影响。又如,上海的小市民文化及其行为,在不同的价值关联下,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被看作是经济人的理性,或者被看作自私自利、不近人情。

价值判断是基于价值关联所做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社会研究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价值选择,例如采用什么方法划分年龄段就与一定的价值相关联;从城市性获得还是从传统文化来解释上海的小市民文化和行为,也需要研究者预先做出选择。价值评价则表现为对经验事实的认知、评价等,如对或错、先进或落后、喜欢或厌恶等情感性表达。根据价值关联所诠释的上海的市民文化和行为,虽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经验事实”,但在中国的语境中,用以表示这种经验事实的概念有时已经含有价值评价,如小男人、自私自利等,一般是被否定的价值行为。当然更直接的就是喜欢和不喜欢的情感性价值评价了。

在社会研究中价值关联是不可避免的,人们能做到的只是坚持价值关联下的价值中立,即对价值关联下的经验事实保持价值中立的客观立场,承认价值关联下经验事实的多样性。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以价值判断来选择不同的理论或方法,但是不能以情感性的价值评价作为研究的先导或出发点,甚至主导整个研究过程,不然社会研究就无法做到客观性和科学性。在社会研究中尽可能“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或许能对坚持价值中立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