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实验研究

10.2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改变或控制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其他变量是否随之发生变化,以确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其他方法相比,实验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变量的变异量和变异方向,运用一定方法对变异来源加以控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可以对多种变量进行实验。

实验研究虽然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但是在社会科学中也有比较成功的应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美国的“霍桑实验”。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生产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1927年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George Elton Mayo)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对象,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长。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霍桑实验的结果推进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创了人际关系理论。

在社会研究中,实验研究类型根据实验空间可以分为实地实验和实验室试验。实地试验是在自然状况下的一种实验方式,又分为现场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形式。现场实验和自然实验虽然都是在实地进行的,但是相对于自然实验来说,现场实验有时可以对实验变量进行控制,也可以设置控制组;自然实验则是在纯“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自然实验的“控制变量”往往是一种突发性的社会事件或灾难,研究者在突发性的社会事件或灾难发生后,测量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价值观念发生哪些变化。实验室实验是一种标准化的实验,它是在人工环境下或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由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社会研究中的实验研究很多是采用实地实验。实验研究还可以根据实验对象是否采用随机方法抽取,分为正式实验和非正式实验。由于正式实验采用随机方法抽取样本,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统计推论或采用比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研究与其他研究方式相比虽然能够比较准确地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创造特殊的环境减少外来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但是,由于对社会现象中因果关系的观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人们很难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链。同时,由于社会现象中因果关系往往是多因素的,因此对社会因素和外来因素的控制比较困难。而且,由于实验对象是有限的,有的只能在一个小群体内实施,因此实验结论只具有相对的普遍意义。并且,实验研究往往会引起伦理上的争论,因而实验研究的问题和范围是有限的。此外,实验研究还存在实验人员因为对某种实验结果怀有期望而对被实验对象产生了有意无意的“暗示”,处于特殊环境下的实验对象受到环境的刺激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正常行为,并最终对实验的真实性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