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 研究假设

5.2.4 研究假设

假设是尚待检验的命题,或者是理论的潜在形式,是需要实证研究加以证明的理论。所谓假设就是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而对未知事实或关系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提出假设必须从事实材料出发,根据一定的理论进行逻辑论证。假设提出后还须得到经验的证实,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理论。简而言之,假设就是研究者对社会现象之间或者变量之间关系的推测或尝试性解释,是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

例如,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Earl Babbie ) 、葛洛克(Charles Glock) 、林格(Benjamin Ringer)研究了美国圣公会教徒参与教会活动的程度,其中有一个被称为“慰藉假设” ( comfort hypothesis )。该研究依据马克思的观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认为“教区居民中无法在世俗社会中得到满足和成就的人,会转向教会寻求慰藉和代替物”。在此假设下,研究者建立了如下具体假设,并把下列假设综合在一起,证实了“慰藉假设”,即具有不满特性越多的人,卷入宗教的程度应该越高(艾尔·巴比,2000: 76-77) :

例5-3:慰藉假设

假设a.女性应该比男性在宗教上更虔诚[10] (假设基础是:一个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无法在世俗社会中得到满足。)

假设b.年龄与对宗教的虔诚是正比关系(假设基础是:以青年人为导向的社会,年龄大的人要比年龄小的人更易有失落感。)

假设c.社会阶级较低者比上流社会更经常地卷入宗教活动(该假设表明社会阶级地位较低者在世俗社会中无法得到满足。)

假设d.单身且无子女者在宗教上更虔诚(假设暗示已婚有子女家庭在世俗社会中更容易得到满足。)

通过量化方法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可以对比较抽象的理论进行验证,从而使实证研究不再是经验上的描述,成为理论性研究。艾尔·巴比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宗教对社会弱势群体是一种“精神鸦片”,可以起到如同鸦片那样的“慰藉”功能。

虽然质性研究似乎很少采用“假设”的形式(量化研究中假设是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并在研究之前产生),但是实际上有些质性研究仍然采用“假设”的形式,只是它的理论假设产生于研究之后,是在已有的研究结果上建立的初步结论,并经过个案研究来证实或证伪,从而验证和发展研究者的初步结论。另外,依笔者看来,质性研究中研究设计的概念框架体系实际上也带有研究假设的性质,虽然它没有用明确的语言阐述概念之间的关系,但是概念之间的箭头指向实际上暗含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陈向明,2000: 11, 92, 109) ,并且质性研究同样具有构造理论或诠释理论的作用。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流心(Xin Liu) 《自我的他性》,以华南某一沿海城市的商业实践逻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类人(官员、商人、小姐)的民族志描述,阐述他们所讲的故事,试图揭示当代中国人的自我结构,并以“自我的他性”阐释当代中国社会具有的“魅力”——“中国社会似乎拥有某种神力,能够出其不意地自我改换,来回换挡,屡变方向”,即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的性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时会改变自己,甚至在性格上很容易变为另外一个人(流心,2005: 2 )。

因此,无论是量化研究和还是质性研究,研究假设都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提出的一种带有推测和假定意义的理论解释,它是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还未经资料证明的理论命题。不过,量化研究的假设更加细致和精确,通常采用变量的语言表述,并且能够由理论假设演绎成可以测量或操作的经验假设。

研究假设主要来自一定的理论和经验,也就是说,当研究“问题”确定之后,并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研究者才能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上建立可以操作或观察的经验假设。因此,一定的理论是建立研究假设的重要来源,研究假设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有可能使调查研究免于成为纯经验的琐碎描述,或者说,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研究假设实际上也决定了研究的“观察”范围,被“观察”到的事实总是和一定的理论有关的[11]。而且,如果研究假设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或创新,那么,对假设的验证实际上就成为对新理论的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除了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之外,还需要研究者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知识,这种经验知识不仅可以使研究者受到启发,从中提炼出研究假设,而且可以使比较抽象的理论假设转换为经验层面的“操作性假设”,即具有操作性的、可以观察的经验假设。

笔者根据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和韦伯组织理论的公理和定理,建立了若干个模拟性质的经验假设(见例5-4、例5-5) 。其中“定理”实际上就是根据一般理论而演绎的理论假设,然后根据笔者对理论假设中主要概念的认识,设计了在经验上可以操作的“变量”或“指标”。例如,“稀缺性资源”在经验假设中主要是“劳动者的收入和保障”,“阶级斗争”包括“消极怠工、跳槽、破坏机器、罢工、骚乱”等一些具体行动;“集中化程度”主要是“工厂化生产和家庭作坊生产,流水线作业和单件生产,工人社区等”,“效率”主要是“产量”。

例5-4:马克思关于社会冲突的公理和定理及衍生假设

公理1:稀缺性资源分配越不平等,越容易产生社会冲突。

公理2:社会冲突越激烈,越容易导致阶级斗争。

定理1:稀缺性资源分配越不平等,越容易导致阶级斗争(理论假设)。

假设1: 员工对收入分配越是感到不公正,就越有可能采取消极怠工的方式。

假设2: 员工的社会保障水平越低,越有可能发生“跳槽”行为。

假设3: 当企业企图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时,工人有可能采取破坏机器的行为。

假设4: 员工的生活如果一直处于绝对贫困化状态(工资收入无法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有可能采取罢工的方式反抗。

假设5: 员工希望增加工资的要求如果受到暴力镇压,就会产生大规模的骚乱。

例5-5:韦伯关于组织理论的公理和定理及衍生假设

公理1:集中化程度越高,形式化越高。

公理2:形式化越高,效率越高。

定理1:集中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理论假设)。

假设1:工厂化生产要比家庭作坊能生产更多的产品。

假设2:流水线作业要比单件生产的生产效率更高。

假设3:在工厂周围建造工人社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表述假设时,不会采用从“公理”“定理”到“假设”这样的叙述。所谓“公理”实际上是研究假设的理论基础,“定理”可以看作是比较抽象的研究(理论)假设。因此,在社会学经验研究中,一组假设包括了一个或几个比较抽象的研究(理论)假设和若干个与之相匹配的经验假设(见例5-6) 。假设建立后,需要用文字说明研究(理论)假设的理论基础,例如,“集中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是一个研究(理论)假设,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它的理论基础:因为现代组织结构是一种科层制组织,是一种集中管理的组织,如工厂。这种集中化程度很高的组织,需要严格的管理,即采用现代科层制这样形式化程度很高的管理形式,只有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才能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或生产效率。

例5-6: M.韦伯关于组织理论的假设

假设1:集中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

假设1a:工厂化生产要比家庭作坊能生产更多的产品。

假设1b:流水线作业要比单件生产的生产效率更高。

假设1c:在工厂周围建造工人社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在社会研究中,假设的形式主要是条件式假设和差异式假设。条件式假设是假定某个变量或现象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或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它的表述形式基本是:如果X,则Y。例如,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和韦伯的组织理论中的理论假设就是典型的条件式假设。差异式假设是假定一个变量的若干个范畴或值在另外一个变量上存在着差异,它的表述形式基本是:变量X的若干个范畴或值(A, B…)在变量Y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或者X不同,Y也不同。例如,韦伯的组织理论中的经验假设1a, 1b就是采用差异式假设的表述形式,经验假设1a表明“生产方式(X)的两种形式,工厂化生产(A)和家庭作坊(B)在产量(Y)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经验假设1b表明“生产流程不同,产量也不同”。

有的时候,研究假设会以“研究设想”的形式表现,它只表明两个概念或变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并不明确指出概念或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例如,“稀缺性资源分配越不平等,越容易导致阶级斗争”,“集中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也可以分别表述为“阶级斗争与稀缺性资源分配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效率与集中化程度有关”。显然,“研究设想”的表述只是研究者需要研究的现象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不能肯定研究对象的变化趋势。因此,简单地说,假设的表述方式带有预测的功能,比较严谨;“研究设想”的表述方式不具有预测的功能,但是可以给研究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条件式假设主要用于解释性研究或分析因果关系,差异式假设主要用于描述性研究或分析相关关系。但是,如果从假设的形式上看,有时很难区分出它们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因为任何假设的基本形式都是差异性的。例如,韦伯的组织理论中的经验假设1a和1b虽然采用的是差异式假设的表述形式,但分析的却是因果关系,即从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的变化预测它们对产量的影响。即便是条件式假设也是如此,例如,“稀缺性资源分配越不平等,越容易导致阶级斗争”显然是条件式假设,是用来分析因果关系的,即导致阶级斗争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它也可以采用差异式的方式表述:“稀缺性资源分配(X)不平等的三种状况高(A) 、中(B) 、低(C)导致的阶级斗争在强弱程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激烈或缓和)”;同理,“集中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也可以表述为“集中化程度不同,效率也不同”。当然这并不表明所有的差异式假设都可以转换成条件式假设。例如:“男生和女生在消费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人们的年龄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如果单就性别在消费方式和年龄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来说,它们是描述性的。如果只是分析消费方式或生活方式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上的分布状况及其特征,就不能采用条件式假设的表述方式。但是,如果“性别”和“年龄”作为某个特定概念如“性别理论”或“身份理论”中的一个指标,就很难说它们是描述性的,而且性别和消费方式、年龄和生活方式也不仅是相关关系,而是条件关系。因此仅仅以研究假设的表述形式来判断它是解释性的或因果关系的,还是描述性的假设,是不够的。

相关关系是两个变量之间一方变化的同时,另一方也会变化,因果关系实际上是相关关系的特殊形式,即单向或不对称相关关系。因此,相关关系有两种类型,即共变关系和因果关系。判断假设所表述的概念或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共变关系,主要不在于假设是采用条件式还是差异式的表述方式,而是取决于研究者对假设中变量或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首先,一个概念或变量(X)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另外一个概念或变量(Y)的变化是判断因果关系的前提,如果是的话就有可能是因果关系。其次,判断一个假设描述的状况是否是因果关系除了统计上的规定之外(详见11章),更需要理论上的解释。第三,如果假设描述的关系不仅表现为X变量的变化会引起Y变量的变化,而且Y变量的变化同样会引起X变量的变化,那就是共变关系或者互为因果关系了。例如,“人与人的交往越多,他们的感情就越好”,反过来“感情越好,他们的交往也越多”。第四,任何假设即使是因果关系假设也具有描述性的作用,例如,“员工对收入分配越是感到不公正,就越有可能采取消极怠工的方式”,作为描述来说,也可以说明消极怠工在分配不公正(主观评价)不同状态下的发生率。

研究假设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在调查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为调查研究指明具体的方向。假设所包含的具体指标或变量,实际上已经说明了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它是问卷设计的基础。例如,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中的经验假设,“劳动者收入和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评价”“绝对贫困化状态”“生产自动化水平”“劳资互动方式(暴力镇压或其他)”,以及阶级斗争的具体方式:“消极怠工”“跳槽”“破坏机器”“罢工”“骚乱”等是问卷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或项目。第二,假设可以成为建构社会理论的方式,它在建构社会理论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虽然假设在未得到证实或者充分证实前还不能成为科学理论,但它毕竟是科学理论的潜在形式。第三,应该指出的是,在社会研究中假设即使被证实,也并不一定马上成为科学理论。一方面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的证实都不是一次性的,只有通过反复的研究,并且在反复研究中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才有可能说假设被证实了。另一方面,根据理论假设演绎出来的经验假设并不能达到对理论概念全部内涵的说明,例如,在对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经验假设中,笔者仅以“收入和保障”测量“稀缺性资源”,对于“阶级斗争”也仅限制在被雇佣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暂且不考虑是否正确)。因此,经验假设即使被多次证实,它的解释力也是有限的。不仅量化研究是如此,质性研究也是如此。当然,如同我们在前面所讲的,随着研究的深人和发展,诵过对更多经验假设的证实,人们能够逐步达到或者接近对理论概念全面、正确的认识。

由理论假设和与此相应的若干个经验假设组成的假设体系也可以称为“理论结构”(见图5-1) ,其中X, Y分别代表两个抽象的理论概念,X概念影响着Y概念,x1…xn, y1…yn分别代表与X, Y对应的变量或指标。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由多个在经验上可以观察或操作的变量或指标加以界定,而不是一两个,虽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这些指标或变量不可能穷尽一个抽象概念的全部内涵,但是它们可以逐步“逼近”对概念的认识。从测量的角度看,采用多个指标或变量对一个抽象概念进行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的信度,即稳定性。

图5-1 理论结构和假设体系

资料来源:林南,1987: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