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报告写作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阅读,在撰写研究报告时,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与研究报告结构有关的问题。例如,量化研究报告和质性研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什么差别,文献述评是否就是文献的简单分类,怎样立标题,数据资料或原始资料的解释和说明以及注释的规范性等。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将会影响到研究报告的质量,学生或初学者应特别注意。
(1)与量化研究报告相比,质性研究报告的结构或要素组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陈向明,2002: 344) ,有的质性研究报告没有独立的文献述评,而是把文献资料与原始资料的分析结合起来,有的并不严格按照上述次序排列,或者将研究结论放在最前面,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2)学位论文与公开发表的论文存在较大的差别。一般而言,学位论文特别强调研究的规范性,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对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但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对于文献述评部分不会详细展开,只是概括地介绍文献述评的主要结论,相关文献如果需要说明的话更多的是采用脚注的方法,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也比较简单,一般仅说明抽样方法,对于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则简单带过,以突出研究的主要发现。
(3)文献述评的写作其实是比较难的,一篇优秀的文献述评本身就是一篇论文。现在的学位论文包括一些公开发表的论文,其中的文献述评往往成为文献资料的分类描述,只是在分类的基础上简单地把文献资料堆砌在一起,这样的文献述评充其量只是文献梳理,忽视了文献述评最重要的功能——评论。作者只有通过对文献的评论才能找到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或者说“问题”,才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有所建树,才能有自己的学术贡献。另外,文献述评其实不是在研究结束后撰写的,通常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就要对该领域的已有研究或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从而奠定研究的基础,到了撰写研究报告的时候,文献述评的写作一般只是作文字上的加工或者观点上的提炼,或者补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文献资料。
(4)标题要带内容。标题在研究报告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而且凝聚了研究的主要观点或结论,因此,研究报告包括一般论文的标题和小标题最好要带内容,即标题要含有实质性的意义。例如,一项课题研究当代城市青少年的社会化,采用的是抽样研究方法,通常的标题是:“关于当代中国城市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报告”,如果是在一个大城市调查的话,如上海,标题就变为“× × × ×年上海市青少年社会化研究报告”。这样的标题非常乏味,读者最多知道研究课题是什么。如果研究者根据对资料的分析发现城市青少年社会化不仅受到家庭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网络的影响,并且网络的影响开始加大。此时,研究报告的标题可以改为:“家庭和网络:双重机制下的城市青少年社会化——× × × ×年上海市青少年社会化研究”。这样的标题就是通常所说的“标题要带内容”,在主标题中分为主词和副词两部分,主词突出的是研究发现,副词突出的是研究问题,副标题用来说明研究总体范围(副标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
(5)数据资料和原始资料的解释和说明。在量化研究报告中,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用文字简单重复统计表上的数据,例如频数表上已经清楚地说明了样本的性别、年龄分布的基本情况,但是作者还是用文字重复一遍,或者在相关统计分析中重复叙述列联表中的数据。量化研究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用统计表而是用文字来描述数据的意义会使研究报告显得啰嗦、冗长。因此在大量数据的情况下,作者一般是采用统计表的形式描述数据,文字的描述仅是概括统计数据反映的研究对象的特征或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有统计表的情况下,对样本基本情况的文字描述可以是:“在样本中,男生的比率(44.6%)要低于女生(55.4%) …调查对象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为3512元”(统计表上只有分组家庭收入资料),“研究发现,学生性别和学习成绩具有较强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统计值(η)为0.32 (p<0.001) ,即男女生成绩存在较大差异”。在质性研究报告中,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原始访谈的资料说明现象的特征或结论,或者在对资料概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释,切忌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论述。
(6)注释。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凡是引用他人资料或观点都必须注明,这是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引用的形式一般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对于直接引用,人们比较注意说明资料的来源,但是对于间接引用,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他人的资料和观点时,有些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会忽略注明出处。实际上,人们在引用他人资料或观点时,由于原作者的语言或资料有的比较冗长,有的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因此撰写者还要对这些资料或观点进行概括后才能引用,虽然其中也包含了撰写者的劳动,但是被引用的资料或观点还是为原作者所有,因此,仍然必须注明出处。间接引用说明方法可采用“参见”,例如在某研究报告中间接引用了费孝通的有关思想,在尾注中写上“参见费孝通,1981, 《生育制度》第114-11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