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演绎推理

3.3.2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它是根据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这类事物中的一些个体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在社会研究中,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演绎推理依据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最为著名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演绎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小前提推导出结论,即“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以所有S都是P。”

例如,大前提:所有社会改革(M)都是利益的再分配(P) ;小前提:所有住房制度改革(S)都是社会改革(M);结论:所以,所有住房制度改革(S)都是利益的再分配(P) 。根据前面关于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的研究,按照演绎推理,大前提:任何人取得的成就差异(M)都是时间投入多少的结果(P);小前提:学习成绩(S)也是一种成就(M);结论:所以,学习成绩的差异(S)都是时间投入多少的结果(P) 。

演绎推理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用一般原理或理论假说指导科学研究,例如在调查研究中,由概念到指标的过程就是一种演绎推理,由理论假设到经验假设也是采用演绎推理的形式。其次,演绎推理还使人们产生新的创意或新的发现,在科学研究中,可以从抽象的理论推导出具体的、未知的现象。如一种被称为“铜草”的植物,是铜矿的“指示剂”,因为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伴而生。当发现生长良好的“铜草”时,往往就能找到铜矿。水是组成生命物质最基本的成分,水圈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人类只要在火星上发现存在水资源的证据,就可以推断火星上存在着生命现象。同样道理,如果“任何社会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是社会变革的一般原理,那么不管是宏观的社会改革,还是微观的一个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设计,都是利益的再分配,都涉及每个人的利益和不同人的利益博弈,而不管它是以什么样的名义进行的。第三,演绎推理可以帮助我们论证或反驳某种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下落的“运动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一断言直到一千八百年之后,伽利略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才得到纠正[3],并通过实验方法加以证明:在真空中,物体的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

毫无疑问,演绎推理也有它的局限性:第一,如果大前提或者一般理论是错误的,那么由此推导出来的结论也可能是错的。如果“任何人取得的成就差异都是时间投入多少的结果”是错误的,那么它所推导出来的结论也是错误的。实际上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并不仅仅取决于时间投入的多少,还要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第二,纯粹的演绎推理不能发现一般原理或理论的错误,需要把演绎推理和观察或实验结合在一起,通过观察或实验来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者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把演绎推理和经验观察结合在一起,它不仅可以证实或证伪某种理论,还可以在检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观察做出新的归纳,建构或得出新的理论认识。与经验观察结合在一起的演绎推理步骤是:a.一般理论或假设→b.观察→ c.证实或证伪理论或假设(见图3-4) 。

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意思。归纳推理意味着:“这些豆子是从这个口袋倒出来的,这些豆子是白的,所以这个口袋里的所有豆子都是白的”。演绎推理意味着:“这个口袋里的所有豆子都是白的,这些豆子是从这个口袋里倒出来的,所以这些豆子是白的”。

由于纯粹演绎推理是将一般原理推广应用于其他事例,因此不可能推导出新的概括,但是它对科学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起到证实或证伪作用。归纳过程虽然可靠程度不够,却较富于创造性,归纳过程是得出新理论的一种方法,而其可靠性不足则是由于获得的事实往往可以引出好几种可能的理论。其中有些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不可能全部正确,甚而可能全部都不正确。

因此,为了克服纯粹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不足,科学研究把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即“假设演绎法”,它反映了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