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 观察设计和观察训练
观察方法在收集资料中有自己的独特过程,一般来说观察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确定观察的客体和对象,明确研究目的,提出观察任务;
②选择观察方式,并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工作程序;
③为进入观察现场,做好对外联系工作;
④制订或准备各种观察工具,如制订观察卡片、工作细则等;
⑤进入观察现场,通过具体观察收集资料。
在观察以前,必须根据观察的具体程序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在制订计划时,要明确规定观察的期限,确定收集资料的手段,设想并解决在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其他有关时间、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在观察计划中,最主要的是确定观察提纲、选择观察方式、制定观察卡片。
观察提纲主要是确定被研究的团体和个人,以及需要观察的事实,并对观察条件加以评估,对可能得到的信息的可靠性做出判断。制定观察提纲时,首先要确定观察项目,并把这些项目按一定标准归入一个分类系统,以便观察者在具体观察时,把注意力放在需要观察的事实和现象上。在观察提纲中,还要确定观察客体的某些特征,例如职业、年龄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将观察客体具体化,即要确定观察什么人,在选择具体的观察客体时,要确定研究是在什么水平上进行,即是把被观察的团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个人的行为上。在观察提纲中,还要确定观察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各种变量或现象之间的关系,以便根据观察所收集的资料,探索变量或现象之间的关系。
观察提纲要对研究客体的特性给予必要的说明,即要说明观察是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进行的,研究客体是在什么条件、什么状况下被观察的。
在观察计划中还要决定具体的观察方式。从观察的性质来说,主要有探索性观察和系统观察。探索性观察主要是为研究假设或研究设想的形成提供某些资料,它在具体观察时不作标准化的设计。系统观察则用于描述性或解释性研究,借以考察一定期间内观察对象的行为、状况或活动过程。根据观察方法的结构性或标准化程度,还可以分为无结构观察、半结构型观察和结构型观察。研究者要根据需要,以及观察客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观察方式。一般来说,在正式研究中,观察可以从无结构观察开始,然后到半结构型观察,最后根据需要采用结构型观察方法。
在实地研究中运用最多的是无结构观察或开放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观察。在研究开始阶段,一般采用无结构或开放式观察方式,这种观察是一种初步的、整体的、感性的观察,以使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要对中学生的交互行为进行观察,当进入一所中学时,我们可以在课间休息期间,观察他们是怎样嬉闹的,男生和女生之间交往如何,他们在做什么游戏,男生和女生各自的行为特点有什么不同,哪些学生不太愿意参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老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以及整个学校的环境,学生活动空间的大小,场地的安全性等。观察者既可以站在一边观察学生的活动,也可以与学生进行简单交谈。
半结构式观察表相当于一份访谈提纲。笔者曾经参与的一项由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主持的有关儿童消费的研究,其中也采用了半结构式观察方法,当时笔者作为观察员现场观察了香港一家购物中心儿童购买玩具的情况,观察表如下(表9-1) :
表9-1 半结构式观察表举例
续表
在结构型观察中,要设计标准化的观察表或卡片。在制订观察表时,首先要确定观察项目及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选择反映观察项目具体特征的观察指标或单位,形成标准化的观察范畴。观察范畴要有明确的定义,并且不会使人产生歧义,根据观察范畴就可以制订具体的观察卡片。在观察卡片上还要标明观察的时间、地点、观察客体的特性等。例如对大学教师上课仪表和风度的研究,可以设计如下观察表(表9-2) :
表9-2 结构式观察表举例
续表
观察是一项技能性较高的工作,因而在正式观察以前,要进行观察训练。一个合格的观察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注意力,忍耐力,记录能力,而且要仔细、认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对观察对象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变化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观察者的训练除了要注意培养观察者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和记录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使观察者能够仔细区分被观察的事实以及被观察对象对此产生的反映,并在这些事实中分析出主要或重要因素。
观察训练的具体方式可以采用模拟观察方法,受训者可以一边观察专门的表演或电影,一边记录;也可以让研究者与受训者在观察开始阶段共同观察某一现象,然后对研究者和受训者的观察记录进行比较,并由研究者解释他们各自记录不同的原因所在。此外,在训练过程中,观察者还要掌握各种观察工具或器具的使用方法。
观察方法有着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在某种意义上,观察法要比访谈法所获得的资料更具有客观性,就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那样,社会人类学者不应该依赖被研究者的口头言论和规则来研究人,而应该重视他们的行为(陈向明,2000:228)。因此,观察法可以得到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资料,对社会现象直接观察可以客观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但是,观察法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由于观察者介入,不论是参与观察还是非参与观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观察对象的活动,对社会现象变化的自然过程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次,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记录到很多现象,也不容易将各种现象与整体加以比较。而且,观察到的客观现象必须通过观察者的主观概括加以记录,由于各人判断能力、观察能力的差异,观察结果有可能发生偏误。
综上所述,实地研究与其他社会研究方法相比的主要特点是:①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能研究正在发生的现象或行为,以及这些现象或行为发生时的特殊环境和气氛;②是在一个自然环境里研究人们的行为,较少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③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研究者更能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情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解释他们的行为;④对于非语言行为的研究特别有用;⑤有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纵深的考察,从而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各种因素。当然,实地研究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因参与程度较高,研究者易受同化,所获资料不免带有价值判断;对于可能影响资料的外部因素难以控制;实地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多而杂,很难系统地进行精细的分类和编码。
思考与练习
1.试述实地研究的特点。
2.实地研究分为哪几个步骤?
3.如果我们要对一个村庄、一所中学、一个乞丐团伙、一群路边摊贩进行实地研究,请问如何进入现场,各自进入现场的方法有什么区别?
4.实地研究的访谈要注意哪些问题?
5.实地研究的访谈和调查研究的访谈有什么区别?
6.请选择一个访谈题目, 自行设计访谈提纲,选择一个适当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要求访谈时间必须在一个小时以上。
7.日常生活观察和科学观察的区别在哪里?
8.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结构型观察、无结构观察和半结构型观察有哪些区别?哪些现象比较适合参与观察,哪些现象比较适合非参与观察,请举例说明。
【注释】
[1]在企业管理学中,也有以企业为对象的个案研究,为“企业诊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书已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3]有关访问对象的选择方法详见陈向明撰写的《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第6章,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4]详见陈向明撰写的《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第11~13章,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5]有些人类学的观察从表面上看是没有目的的,观察者似乎以第三者的立场“冷眼”观察研究对象的所有活动,但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长期、深入的观察所获得的资料的解读,通常都是为研究者建立或者诠释一种理论做准备的,或者这样的观察资料本身就是对特定的人类生活方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