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

作者前言

我和关宝兄合著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一书于199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是费孝通先生写的序,如今斯人已去,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如昨天。先生在序里对当时还年轻的我们说了不少鼓励的话,希望我们“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水平,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它们的修订本再与读者见面”。然而,这个“不久的将来”一下子拖了十余年。其中虽有很多原因,但还是晚辈学习不够,进步不快,有违先生的教诲。如今年届耳顺,完成夙愿,也算是对先生的一个交代。

说起当初《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出版也是一波三折。1987年交稿后,迟迟未有动静,直到1989年年底,编辑来信说不能出版。我估计是因为市场发行的原因,出版社要赔钱,心想也就算了。但是没多久,编辑来信再告,书已排版了,未免喜出望外。但心想在当时编辑需要“承包”的年代,我们的书虽出版了,编辑也许会承担一些损失,私下不免有些歉意。

没几年,这本教材就用完了,一直想修订再版。但是,一则因为需要作者承包发行,一介书生的我实在是没有这样的能力;二则感觉自己的底气不够,没有把握将其修订成一本质量较高的教材;三则因为杂事太多, 当然这只能说是“托词”。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自己过于懒惰,学力不够。直到2000年,我才真正考虑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修订,初步拟定了修改大纲,但因学校要我到教务处工作,这个计划也就中断了。直到一年半后我请辞了教务处的工作,才重新续上这项工作。断断续续花了将近八年的时间,几易其稿,总算是完成了这本教材的修订。如今这本教材与当时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相比,无论是教材编写的宗旨,还是章节安排和体例,以及具体内容, 已是面目全非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教材居然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完成,不免汗颜。 当然这也许与我的价值选择有关:写作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为了功和名,为了稻粱谋。

重新编写的教材书名为《社会研究方法》,算是一种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做法。虽然在国外的学术语境中, “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有严格区别的,但是在我国,学术界曾经一度没有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非专业工作者也许更容易接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说法。在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或社会调查方法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是我国社会研究和行政工作研究的重要方法。毛泽东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中年以上的人还记忆犹新,他所推崇的“典型调查” 曾经一度是我国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回顾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早期进行的社会调查,人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老一辈革命家早期运用的社会调查方法主要是实地研究方法,这对我国社会研究和行政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至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非专业工作者,仍然是在非学术意义上理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认为社会调查就是开座谈会、收集资料, 以及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问卷调查等。从这个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在中国的语境下解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也许对推广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更有意义。而“社会研究方法”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显得比较生疏,可能会因为过分强调社会研究方法的学科性使他们望而却步。

笔者多年担任《社会》杂志执行主编,在审稿过程中,发现不少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其中不乏省市级,甚至国家级课题。尽管在科学研究中重复性研究也是一种研究,但它们或者是为了进一步验证一种重要的理论或发现,或者是因为以往研究的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遗憾的是笔者所看到的重复性研究并不属于以上两种情况。还有一些研究报告,包括学生的一些毕业论文,拿起来就写,似乎他的研究是“前无古人”,不追溯以往研究成果或方法,不对以往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批评,即使做了一些文献分析,但是所引用的文献资料也是“垃圾文献”。以上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真正遵循学术规范的问题。学术规范不仅仅是指在论文或研究报告中凡是引用他人成说都要加以注明,更为重要的是你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真问题”是人类科学知识库存中尚未解决或需要重新解释的问题,也包括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或者运用新的方法对一个已经研究过的问题重新进行研究。“真问题”来自研究者对社会现象的仔细观察,来自对该问题以往研究文献的认真阅读。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讲过一句也许是比较偏激的话:当你不敢写文章时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也许古人所讲的“敬惜文字”就含有这个意思。

在社会研究中,还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问卷调查本来是一种带有理论预设的、规范性程度很高的量化研究方法,但是我们看到的大量的“问卷调查”既没有一定的理论,也没有对资料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似乎人人都能设计问卷,人人都能从事量化研究,有时看到动辄数千份问卷的不规范的调查,令人深感这是一种浪费的“犯罪”;有些质性研究访谈质量低下,很多是以“问卷”的形式提出问题, 问题缺少深度,搜集的资料凌乱破碎;有的质性研究报告变成了“举例说明”,完全失去了质性研究报告生动、写实、“还原事实”和理论诠释或发现理论的优势。这些问题的存在当然遭到了学术界的批评,国内一些知名社会学学者认为,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仅凭实地考察和经验描述就能说清楚的”,社会学经验研究是排斥理论研究的。上述批评如果是针对国内不少质量低下的社会学经验研究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就此认为社会学经验研究就是纯经验描述,或者认为社会学经验研究是排斥理论研究的。恰恰相反,规范的社会学量化研究具有强烈的理论预设,有的甚至和抽象程度很高的社会学理论勾连在一起;而规范的质性研究则总是试图通过详细的观察和访谈,诠释某种理论或者从中归纳和发现理论。因此,如果这些批评是针对社会学经验研究本身,那么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常识的批评。实际上,中国社会学还处在描述性阶段,还处在搞清楚“是什么”的时期,还未达到理论创新阶段。如果不能通过规范的实地考察和经验描述来深刻地揭示中国社会是什么,难道关在书斋里冥思苦想就能建构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吗?

因此, 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排斥理论,而是缺少自觉的理论意识,缺少对“真问题”的探索和在确定问题之后的“问题意识”, 以及不能严格地按照科学研究的逻辑去研究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本书试图探讨的。

本书的写作宗旨是,写一本“非专业读者和学生依靠自学就能看懂的教材”,能够集自己二十余年之社会研究方法教学和科研经验,融各类方法教材长处于一书。为了达到“非专业读者和学生依靠自学就能看懂的教材”的目标,笔者努力在写作上做到深入浅出,尽可能通过一些实例,尤其是中国学者研究的实例,来介绍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运用,并且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尽可能对一些与方法有关的基本概念给予明确的解释。要让学生掌握社会研究方法,具备社会研究的基本能力,依靠单纯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是不能解决的,那种“背了考,考了忘”的考试方法也是不能奏效的,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就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模拟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因此,教材应该是一本教学辅导书,能够把有关问题基本上讲清楚,让学生能看懂。至于“融各类方法教材长处于一体”,我在写作时已尽可能吸收不同版本的社会研究方法教材的优点。 当然,本书能否达到上述两个目标,一方面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也期待同行专家和读者的批评和讨论。

本书的框架体系和章节安排遵循“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分为四大部分: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问题和设计;研究方式;分析和综合。其中“社会研究方法基础”主要讨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社会研究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介绍有关社会研究的简史、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及其基本类型, 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本书与其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书增加了社会研究简史,这可以使读者了解社会研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研究方法论部分没有具体介绍各种社会研究范式(有关研究范式本书主要结合“问题意识”进行分析),而是就社会研究方法存在的与方法论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同时把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研究方法集中在一起,既方便教学也可以使读者一开始就了解有关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这部分教学内容很多可以自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教学重点主要是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问题和设计”部分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集中了笔者对于我国社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其中“选题和问题”一章着重讨论了“什么是问题和问题意识”“如何提出问题”等问题;“研究设计”一章中的“理论和假设”对于理论和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清楚的阐述,也吸纳了有关教材的精粹;“抽样方法”一章中对于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较通俗的解释,补充了一些其他教材没有但在抽样中常会遇到的特例,并尽可能在条理上梳理得更清楚;“测量和量表”一章中,着重讨论了“概念化和操作化”,特别是概念、变量和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于态度量表设计做了更为具体的说明。毫无疑问, “问题和设计”是本书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

“研究方式”部分中的“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式。本书的特色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对问卷设计的逻辑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厘清了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并把资料整理和分析中的编码技术内容放在这一章, 以使教学更加连贯。“调查研究”还增加了国内教材很少涉及,但比较实用的“群体关系测量”方法;在“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中如何通过访谈收集资料是教学环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本书具体分析了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中的访谈方法和技术的差别,总结了学生调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访谈体会,详细说明了访谈的具体技术、技巧和访谈心理。“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一章中,主要通过实例介绍具体的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实例展示实验研究方法,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魅力”。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无疑是“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这两种社会研究常用方式。

“分析和综合”部分中,在“量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部分,舍弃了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介绍,侧重于针对学生在量化研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详细介绍了统计表的制作、如何分组和分类以及怎样解读列联表或两变量交互表。对质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也作了专门的介绍。“研究报告的撰写”体系与其他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更贴近实际的写作过程,并结合笔者自己的写作体会,借鉴了中国古代“八股文”写作方法,也算是笔者较为得意的“神来之笔”。这部分教学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开展讨论。

本书还存在一些不足,相对于量化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的介绍比较薄弱。一方面是因为笔者在质性研究方面的实践有限,还需要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如何使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研究方法论、具体的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虽然国外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结合已经成为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就国内的现状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规范的,能够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文本。另外,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本书也许还存在一些常识性错误或对某些理论或问题的误读,祈盼同行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教。

本书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教学时,既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或者以量化研究方法为主,或者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也可以按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要求,将教材的章节重新组合。例如,本科生教学可以以下章节为重点: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构成、社会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型、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和问题、研究设计、抽样方法、测量和量表、调查研究、量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其中选题和问题、研究设计、抽样方法、测量、问卷设计、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报告的撰写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内容。 由于本科毕业论文很多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如果教学时间比较充裕,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访谈资料整理能力的训练。

研究生的教学, 由于各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除了对本科教学主要知识点加强训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方案设计”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社会研究能力。重要的教学内容或环节是:如何选题、什么是问题意识、理论和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怎样撰写文献综述、如何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或设想、主要概念的操作化及其指标化、量表设计、问卷设计、模拟访谈、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等。如果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训练比较扎实,可以对社会研究方法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合展开讨论,进行混合研究方法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以上仅是笔者的经验之谈,愿为借鉴。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前,我长期使用的教材是风笑天教授撰写的《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给我很多启发和帮助。沈崇麟教授无私提供了他所撰写的抽样调查方案,夏传玲博士、吴艳红博士授权同意我使用他们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本书的附录,这些研究成果为本书增色不少。 肖瑛博士对本书社会研究方法论部分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并做了认真修改;翁定军博士阅读了抽样方法部分,对我的论述作了肯定;胡申生教授对这本教材的督促和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之一,但是非常遗憾,本书因为过于拖延最终与他组织出版的系列教材“失之交臂”,使我深怀歉疚之感。尤其需要感谢的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编辑雷少波和林佳木。 当雷少波编辑得知我的教材即将完成时,非常热情地希望我的教材能够列入他们出版的在学界已经广有影响的“万卷方法”丛书之中。两位编辑于繁忙之中,非常认真、仔细地阅读和校对了本书初稿,在很短的时间里提出了很专业的修改意见, 以极高的工作效率和极大的工作热情,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最后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太太乐秀平女士,没有她在背后的默默支持,一力承担全部家庭事务,营造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这本书和我的其他工作的完成是无法想象的。

  

2007年10月17日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