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 访谈技术
访谈技术主要包括访问前的准备工作、在访问过程中的谈话技巧以及访问记录等。
9.3.3.1 访问准备
为了使访问能够顺利进行,在访问正式开始前,研究者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有:选择访问对象、确定访问时间和地点、制订访谈提纲以及在正式访问之前与受访者沟通。
访问对象的选择方法一般是按照课题的性质和目的,根据研究者的主观判断选择合适的访问对象[3]。实施研究的抽样方法大多是判断抽样,或者是以判断抽样为主,其他方法辅助。例如,研究课题是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可以按照判断抽样的方法选择那些有明显越轨行为的青少年作为访问对象,如青少年犯、“恶少”、网络成瘾青少年等。再进一步采用配额抽样方法(详见第6章),选择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相近的越轨青少年和守法青少年进行访谈,这样可以把一些外在因素控制起来,进一步挖掘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
专项性课题也可以运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选择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访问。例如,笔者参与的“开发开放后的浦东农民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农民土地被征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因此选择访问对象的标准就是比较清楚了解整个事件过程的人。当时,先后参加访谈的受访者的有当地的农民、乡镇干部、乡镇企业干部、乡镇企业职工,还有政府官员、开发商等。在综合性社区研究中,访问对象的选择可以是偶遇的,也可以根据主观判断的方法选择受访者。例如,研究者的房东家庭和房东邻居自然就成为研究中最先注意的观察对象和访问对象。此外,社区中的权威人物,如村长、族长、长老、教师、富人以及事件的当事人都是重点访问对象。
在选择受访者时,还要注意受访者的背景,尽可能选择不同背景的受访者,这样可以全面了解情况。这些对研究对象特点的分析,包括行为及其趋向、价值观念、基本状况等,会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2002年,笔者曾经主持过“上海留学归国人员的政策研究”,访谈对象毫无疑问是留学归国人员。在选择受访者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年龄、性别、专业、留学的国家等,以便了解不同背景的留学归国人员回到上海创业、生活的情况,以及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实地研究很多是在底层社会进行的,接触的受访者往往教育程度较低,不善于表达。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参与受访者的活动过程中,一边帮他干活,一边谈话,从他从事的工作谈起,慢慢引导到访问主题。当然,底层受访者也最好是选择具有比较强的表达能力,对事件又比较了解的访问对象。最后,在我国,受访者不能完全由受访社区或单位领导安排。如果一开始无法避免的话,那么在访问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可以采用滚雪球抽样或者偶遇抽样的方法,由研究者自己选择访问对象。
访问对象确定之后就要与受访者约定访问时间和地点。以受访者方便为确定访问时间和地点的首要原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表示对受访者的尊重;另一方面在一个由受访者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访问,可以使他感到安全和放松。例如,关于白领婚姻问题的访谈有可能涉及个人的隐私,在办公室进行访谈,会使受访者感到紧张,但是如果在咖啡馆(需要征得受访者同意),也许在缓慢的背景音乐下,慢慢地品尝咖啡,就可以获得一个比较轻松的谈话气氛。但是,如果你的访问对象是一位农村妇女或者在城市打工的妇女,请她到咖啡馆去的话,恐怕会给她带来更大的压力和紧张,比较好的办法是在她的家里或者在她认为比较合适的地方进行访谈。
研究者在与受访者约定访问时间和地点时,一般还要对访问的话题进行沟通。研究者需要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及需要了解的问题,征询受访者是否愿意接受访问,访问可能占用的时间以及是一次性访问还是多次访问。在正式访问前还要说明语言的使用、交谈规则、保密原则等,并与受访者商量能否录音,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录音。
访谈提纲的准备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有时研究者要根据受访者的不同背景和访问主题,准备不同的访问提纲。例如,我们在“开发开放后的浦东农民问题研究”中,就针对不同的受访者和访问主题,准备了不同的访问提纲。对于农民主要围绕征地以后个人或家庭的生活和工作受到的影响以及他们对补偿标准意见等问题展开;对乡镇企业干部,主要关注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和浦东的开发开放接轨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访问提纲都应该尽可能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访问提纲不等于具体的提问,但它是提问的指导,根据访问提纲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完全开放式的,尽量避免假定性的问题。例如,在对上海留学归国人员的访问中,在刚开始访问时问“您从国外回来后有什么样的体会或感受?”要比问“您从国外回来后遇到哪些不满意的问题?”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是完全开放的,既可以是正面的回答,也可以是负面的回答,受访者有话可说。但是后者是有限制的,如果受访者认为没有,或者在他看来这样的问题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不成为问题,就无法获得相关资料。因此,提问的关键是让受访者有话可说。
9.3.3.2 谈话技术或技巧
关于谈话技术和技巧,我们在调查研究一章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虽然它主要是针对问卷或结构型访问,但是其中一些部分,例如有关访问技巧、访问心理、非语言交往等对半结构或无结构访问还是有借鉴的。不过半结构或无结构访问与结构型访问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具有专门的访问技术和技巧。上面阐述的内容有的已经涉及访问技术和技巧了。
半结构或无结构访问的技术或技巧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如何回应[4]。访问过程的开场白对于新手来说也许是最难的。任何开场白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比较轻松、自然的谈话氛围。因此开场白应该尽可能自然地结合受访者当时具体的情境展开,通俗地说就是拉家常,切忌马上进入主题。在访问过程中,访问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如果受访者的性格比较内向,不擅言辞,访问员可以多问细节,启发受访者做出回应。对于敏感性问题,访问员要十分小心,可以采用迂回或旁敲侧击的方法进行提问。例如有些问题涉及对上级领导的评价,可以不要直接问他自己个人的看法,先问他的同事或朋友是怎样看的,最后再问他个人的意见。有关个人隐私类的问题要在与访问对象建立了比较融洽的关系基础上提问。对于隐私性问题的访谈还要考虑合适的访问员,其中最主要的是性别和年龄。
访问中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因为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无法获得受访者对研究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并且限制了受访者的思路。例如,我们要研究大学生的学风,如果访问者问,“你今天上课迟到了吗?”“你今天到图书馆自修了没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封闭式的,受访者的回答只能是“是”与“否”,使得访问变得索然无味。如果改问,“你这个星期在学校里是怎样度过的?”或者“你这个星期是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就成为开放性问题了,可以让受访者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即使受访者的回答可能会偏题,也可以在访问过程中加以调整,并且受访者的回答和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可能是访问员进一步调查的线索。当然,开放式问题不能让人不得要领,所以要求问题清楚。例如,访问员问,“你最近怎么样?”就让人不知所然。封闭式问题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也可以适当使用,例如,当访谈进入事件的细节时,就需要一些封闭式问题才能获得比较详细的资料。例如,“老师上课时会叫学生一起参加讨论吗?”“你对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满意?”等。此外,在访问时不要把几个问题放在一起问,要按照现象或事件的逻辑一个一个问。
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或现象、概念、观点可以在访谈进入后期时追问,追问的方法主要是原话追问,即访问员重复受访者在谈话过程中的重要观点、概念或事件,询问受访者是怎样认识的。例如,受访者在回答有关上课方式时,提到对大学生上课最好是开放式的。作为追问,就可以说:“你在前面提到大学生上课最好是‘开放式的’,你能否做一些解释?”为便于后期追问,要求访问员在记录时就要在需要追问的问题上打上记号。追问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访问基本结束之时,例如,“今天的谈话非常有价值,非常感谢你的谈话,不过在结束之前,我还有几个问题希望能继续得到你的帮助。”当然也可以在一个大类问题问完之后追问,不必等到全部访问将要结束时。
总之,访问过程中提问的顺序基本上是:非引导性问题(开场白)→开放式问题(正式提问开始)→半封闭式问题或封闭式问题(访问进入细节阶段)→追问(访问进入后期阶段)→结束访问。
访问过程是访问员和受访者的互动过程,访问员不仅要学会提问,更要学会聆听。从某种意义上讲,聆听要比提问更重要,因为学会聆听才能获得比较详细、深刻的资料。同时,正确的提问也要以聆听为前提条件。聆听的过程有时伴随着提问,因此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伴随的。有经验的访问员,在访问过程中更多的是聆听而不是提问。作为聆听者的访问员,最好把自己放在一个“无知者”的位置上,而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受访者提供的资料自己都可以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评价是有差别的。即使是一个在访问员看来是“愚蠢”的回答,但是对于当事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他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的“合理”解释。因此,作为一个访问员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受访者的理解,我们宁可花一些时间弄清楚受访者对自己的概念或行为的解释。例如,在一个有关戒毒问题的研究中,一个吸毒者在回答他与家人的关系时说“我憎恨他们”,尽管家人在戒毒期间给予他很多帮助。按照常人的理解,总会以为这个吸毒者“没有良心、六亲不认”,或者以为家人不愿意给他钱去买毒品。但是进一步追问,这位吸毒者讲到在他刚吸毒时,父母从来不阻止他,反而认为吸毒不就是以前有钱人抽鸦片么,反正家里有钱,将来是可以戒掉的。因此他埋怨父母的愚昧和溺爱,使他深陷毒瘾而不能自拔。这样的解释在他的价值体系中是合理的,也是访问员应该了解的。
学会聆听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访问员和受访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访问员接触的受访者,有的来自社会底层,有的与访问员的社会地位差不多,有的可能来自上层社会。访问员和受访者的关系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都是平等的。根据笔者的访谈经验,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受访者,要以聆听为主,尽量不要与受访者进行讨论。因为,在受访者看来,访问员是有知识和身份的,有时这样的讨论会变成对受访者的“教育”,或者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受访者迎合访问员的看法,不能反映自己对问题的真实想法。对于那些与访问员具有相似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受访者来说,有时经过恰当的讨论,可以更深入地聆听到受访者的内心观点,触动到受访者潜在的内心世界,这种聆听方式有的学者称为“建构的听”,即访问员在倾听时“积极地与对方进行对话”,“与对方共同建构对‘现实’的定义”(陈向明,2000: 197) 。对于来自上层社会的受访者,例如政府官员、企业家等,更要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通过发问和追问,聆听他们真实的想法和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有时可以通过讨论或者运用反例方法,“迫使”他们讲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因此,对于不同社会地位的受访者,访问员都应该以“平视”角度去看待他们,千万不能“俯视”社会底层的受访者,“仰视”社会上层的受访者。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获得受访者的尊重,获得丰富的、深刻的访谈资料。
在聆听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要轻易插话,或者打断对方的谈话,这不仅是不礼貌的行为,而且会使受访者的谈话逻辑被打断,不能获得受访者完整的、真实的想法或观点。即使要插话,也要等到受访者把一段话完整的表达清楚,再用委婉的语言提出进一步询问的问题。有时碰到受访者特别健谈,滔滔不绝,但离题万里,也不要中断他的谈话,尤其是在无结构型访问中,这是了解受访者潜在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最好时机。在半结构型访问中,这样的谈话实际上可以起到让受访者“宣泄”的作用,可以使受访者获得受到尊重的感觉,有助于他对问题的回忆和自由联想,会带来事先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受访者看似不着边际的谈话实际上起到了“激活”访谈的效果。等到受访者这样的谈话说得差不多的时候,访问者可以通过递烟、续茶等方法自然地过渡到访谈的主题。
在访谈过程中,访问员要对受访者的谈话给予适当的回应或反应,包括语言反应和非语言反应。其目的在于与受访者建立一种互动关系,能够将自己的态度、看法或意向传达给受访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访谈的结构和节奏。
常用的回应方式主要有:认同,重复或重组、小结,相似经验。当受访者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可以用语言或非语言行为做出反应,用点头、微笑、 目光作为回应,或者轻轻地说“对”“是的”“是吗”“嗯”等,对对方的谈话表示认可,并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对于一些重要的谈话情节,访问员可以重复受访者的原话,或者概括受访者的谈话,或者对受访者的谈话作一个小结,一方面可以使受访者深入、详细地说明事情的情节,另一方面可以验证一些重要的情节、观点或事实,或者验证访问员对受访者谈话的理解是否正确。在访谈过程中,访问员还要经常对受访者谈话中提及的经历或事件表示自己有相似的经验或经历,例如,“我也曾经到过这个地方”“我也是在那里插队的”,或者“我在部队里干过”等,这种相似经验的回应方法不仅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而且也暗示双方有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语言,是非常容易沟通的,使得访谈更容易进入到意识层面。
访问员的回应应该避免“说教”式或“论说性回应”和“评论性回应”。说教式或论说性回应是访问者借助社会科学的理论或概念对受访者的谈话做出回应。例如,“你刚刚讲的现象就是社会学中× ×概念”,或者“× ×理论非常能说明你刚刚举的例子”等。给人一种“语言霸权”和居高临下的感觉。评论性回应是指对受访者的访谈内容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或评论。例如,“你这样做是对的,你的领导怎么会这样呢?”或者“你不感到你的观点值得商榷吗?”等。这样的回应至少是对对方不尊重的表现,也违反了访问员应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原则。此外,访问员的回应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回应应该自然、及时,要以保证谈话的流畅为原则。过多的回应会使谈话中断,并且会打乱受访者的思维。因此,回应,尤其是小结性回应,应该在受访者比较完整地表述完自己的谈话内容之后,或者在谈话暂时处于“沉默”的阶段做出。当然,对于受访者滔滔不绝,离题万里的谈话,恰当的回应(如在前面讲的递烟、续茶等非语言行为)可以自然地把谈话转换到访问的话题上。
9.3.3.3 访问记录
实地研究中的访谈记录要比结构式访问中的记录难度更大。结构式访问的记录主要是根据访问对象的回答在问卷上用打勾或画圈的方式记录(少数情况下也会简单地记录文字或数字),实地研究中的访谈记录是一种全景式、实录式记录,它不仅要求详细地记录访谈过程的全部对话,而且也要记录访谈的环境,访谈对象的特征以及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的情绪。
访谈开始后,如果是采用当场记录的话,首先要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向他说明访谈记录只是作为研究之用,不会向任何人或单位提供,保证访谈对象提供的资料仅供研究所用,访谈对象的秘密会得到良好的保护。其次,在访谈过程中,除了必须详细地记录双方的对话,同时还要记录访谈对象的情绪特征,可以用一些符号表示访谈对象在谈话时的情绪,例如,大笑、微笑、皱眉、叹气、激动、愤怒、哭等。最后,要记录访谈对象的姓名、性别、身份、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个人特征,访谈地点、时间和环境的描述,对访谈对象的语言能力、行为特征、访谈态度以及访谈对象个人情绪的评价。
为了能够保证访谈记录的完整性,访问员最好具有一定的速记能力,如果可能最好在访谈时配备专门的记录员。因为,实地研究访谈时,访问员往往要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提出需要进一步提问的问题,或者对某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当然如果能够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采用录音的方法是最好的,这样可以获得最完整、最详细的资料。
当场记录能够及时、如实记录受访者的意见,不易丢失资料。但是,当场记录对于访谈对象来说,容易受到影响,如果访问员只有一人,既要忙于对话,又要忙于记录,就不太可能及时对访谈对象的陈述给与必要的回应,也无法对访谈对象反映的情况进行评价。除了当场记录之外,也可以采用事后记录方法,尤其是访谈对象反对记录和录音的情况下。事后记录,即在访问结束后,根据记忆,把访谈对象的陈述记录下来。这种方法易于建立一个融洽的谈话气氛,便于访问员思考和做出回应。但是在访谈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资料和数字性资料,访问员可以采用隐蔽的方法记录下来。为了保证事后记录的准确性,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有两位访问员承担访谈工作,以便在事后回忆、整理记录时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