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为何写
“为何写”与研究性质和目的有关,一项研究从一开始就已经规定了它的研究性质和目的。本书在前面曾经讨论了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研究报告的写作目的也据此分为三种类型。
探索性研究的研究结论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它要向读者说明探索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的初步结果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如果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探索性研究是正式研究的前期工作,因此,探索性研究报告不是正式的研究报告,它通常是研究设计的基础,提供给研究主持人分析现有的研究状况,了解研究对象的大致情况,确定研究假设和理论分析框架,以及提供正式研究的决策依据。探索性研究报告的最终形式类似于一份课题申请报告,或者是课题申请报告的蓝本。
描述性研究报告的任务是向读者清楚地说明研究对象的分布特征或特点,详细分析在不同条件或变量下,其他现象或变量发生的变化或差异,需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关于样本的描述,哪些是推论到总体的描述,以及推论的误差大小。由于大部分研究都具有描述的要求,因此,描述是大多数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包括解释性研究报告也有描述的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质性研究报告中,描述是极为重要的,相比量化研究报告的统计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报告很多采用的是“深描”方法,特别强调对研究现象整体性、情景化、动态化的描述。撰写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必须以详尽的原始资料为支撑,从原始资料中提炼合适的素材,以资料的“原生态”,例如访问对象的谈话、观察记录等,作为论据。现在一些质性研究报告只是“举例说明”,研究者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仅仅举几个例子进行解释或说明,这样的研究报告是肤浅的,也不符合质性研究的规范性。
解释性研究报告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变量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详细说明研究结果背后的逻辑关系。现在,量化研究报告采用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已经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因此针对读者对象的特点,要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专业性或通俗性的解释,当然也要对研究结论的准确性进行说明。一般而言,量化研究报告能够通过对研究假设的验证来阐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质性研究报告则是在对现象的具体分析过程中梳理出哪些现象是原因,哪些现象是结果,更注重事件的历史过程,强调在事件动态过程中分析前因后果关系。无论是量化研究报告还是质性研究报告,除了要分析变量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外,更要在一定的理论依据下,揭示因果关系的内在本质。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以外,还有不少课题是受企业、行政单位的委托,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以求对问题的解决或改善提出建议,即“诊断性”研究或对策性研究。这类研究报告除了必须以描述和解释为背景之外,还要详细地解释实证研究数据或事实与对策、建议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要说明对策、建议的依据是什么。专门性的对策研究还需要提供各种实施方案,并对各种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和问题进行预测,由决策部门选择。
以上仅仅就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目的说明“为何写”,每个具体的研究课题还有自己的特定目的。例如,研究“高收入、高职位、高学历”女性恋爱问题,就要在研究报告中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它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