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 社区研究
很多实地研究成果实际上都是以社区为单位的。例如,早期美国社会学家林德夫妇(Robert Staughton Lynd & Helen Merrell Lynd)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曼西进行的“中镇” (Middletown: A Study in Modern American Culture)研究就是实地研究的典范。还有美国社会学家怀特(Willian Foot Whyte)运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波士顿意大利贫民区团伙青年的研究《街角社会》 ( 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 ,美国社会学家利博(Liebow,也译列堡)对居住在华盛顿特区低收入黑人的研究《秦利的街角》 ( Tally's Corner: 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 [2]等,都是以社区为单位的实地研究。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以社区为单位的实地研究。我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的重要研究成果《江村经济》也是以社区为单位的。因此,社区研究是实地研究最重要的形式。
社区研究基本上属于综合性研究。一般来说,实地研究中的社区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这样的社区会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规范。那些刚刚形成的居民小区实际上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除非你想研究一个社区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在小区刚建立时就进行跟踪研究,经过若干年的观察,也许会发现一个社区是怎样“建构”的。因此,无论是社会学还是文化人类学中的社区,绝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空间。社区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是一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规范的集合。因此,社区研究,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有不少是综合性的。它在长期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反映这个社区的地理、经济和历史概况,同时也详细描述社区内部或社区之间人与人的关系、社区生活状况等。例如,林德夫妇的“中镇”研究,绪论中简单地介绍了“中镇”的地理环境、人口、经济以及历史背景,分章阐述了“中镇”居民的工作与劳动、家庭与婚姻、子女教育、闲暇活动、宗教仪式以及社区活动等。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详细论述了“江村”的地理环境、人口与经济、家庭、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占有、蚕丝业、畜牧业、贸易、资金以及土地问题,涉及“江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费孝通先生的叙事框架,有的学者认为“直接来自马林诺夫斯基”(王铭铭,1997: 32 ) 。也有一些实地研究是专题性的,例如,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一些青年学者对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就属于这样的类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裔学者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应星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于建嵘的《岳村政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