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选题和查阅文献
人们不仅可以从经验生活中寻找研究课题,也可以从文献资料中找到。查阅文献与前面所讲的“阅读”略有区别。前面的阅读可以起到丰富人生经验的作用,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这样的阅读也比较轻松,而且它的阅读对象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者感兴趣的都可以[9]。但是科学研究中的文献与一般文献相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它是学术文献,即指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著作、论文或资料,一般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或者由出版社公开出版,而且学术著作和论文的撰写格式和要求是有严格规定的。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文字符号都是学术文献。
研究者一般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常会浏览有关的学术刊物或著作。人们阅读这类文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术界的动态,收集学术信息。另一方面,在阅读学术文献时往往会进行深刻的思考,获取其中有价值、有启发的观点或资料,探索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人们阅读学术文献,实际上是和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研究者可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为选择研究课题奠定基础。但是,它的前提是学会思考,只有学会思考,研究者才能从阅读文献中找到问题,体会阅读的愉悦。例如,国内一部有关社会分层的著作中提到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就存在着中产阶层,即国营单位职工。引发思考的是“什么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是一个历史范畴,还是存在于任何社会?”,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可以作研究课题来做。因此,只有思考,才有收获。在阅读学术文献时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在心里“隐去”作者的姓名,先不要看作者的权威性,而是注重论文或著作的学术质量。用“平视”方法阅读文献要比用“仰视”的方法阅读文献更能发现问题,对自己更有启发。文献阅读可以帮助选择研究课题的基础就在于,在你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会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者感到现有的文献对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现象缺乏有效的解释。
文献阅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研究课题,也是科学研究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尤其是在选题阶段。要使研究课题成为研究的问题还要查阅文献,了解所选择的课题的研究状况如何。经此步骤,在经验生活中发现的研究课题才能真正成为研究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就如前面所讲的那样,必须是学术文献还没有涉及的,或者是已有的研究存在不足,或者是由于社会的变化已有的研究无法解释和说明新的社会现象。
一般来说,查阅文献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可以使研究者详细了解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学术成果。绝大多数研究课题在学术史上都或多或少被涉猎过,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课题的时候,第一步就必须了解这个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它们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分别有哪些?是偏向于理论研究还是偏向于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下的社会现象或者你要研究的问题关系如何?通过查阅文献要知道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它们对现实状况的解释或说明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已有的研究本身是否存在某种理论上或方法上的缺陷或不足。换句话来说,如果你不能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那么你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就没有研究的必要。因此,诵过查阅文献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放在已有的学术背景中,明确自己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中的地位,说明自己的研究对本学术领域的理论贡献或实践贡献是什么。
第二,通过文献查阅可以为研究者寻找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供启发。在分析已发表研究成果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①研究者的理论分析工具或概念是什么,研究假设或设想是什么,重要的理论概念是怎样解释的;理论分析概念是怎样和经验事实(经验指标)结合在一起的,或者是怎样从经验资料上升为抽象的理论。②研究方法是量化的还是质性的,或者是两者兼有。如果是量化研究,需要注意它的抽样方法是否规范,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样本规模是多少,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推论意义;测量指标的设计是否合理;采用的统计方法是什么,统计方法的使用是否符合变量的测量层次,对统计结果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是质性研究,需要注意研究者是怎样选择个案的,选择个案的依据是什么;访谈对象有哪些,是否反映了与个案有关的所有情况,个案资料是否翔实,个案资料能否支撑研究者想要诠释的理论或概念。如果是把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结合在一起的,则要注意两者是怎样结合的。③要注意这些研究在方法上、思路上有哪些独到之处或者有哪些创新,哪些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所借鉴。比如参考量化方法中合理的、有效的测量指标。当然也要注意已有研究在研究思路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尽量避免重走弯路。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者尤其是大学生在查阅文献时往往比较关注理论文献。毫无疑问,理论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经验研究的角度看,实证研究的文献资料可能更为重要。一方面它与你选择的研究课题直接有关,另一方面现代实证研究不再是简单的描述性研究。一份有质量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往往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自己的理论分析工具。中国也许有不少优秀的社会学理论家,也有不少擅长实证研究的学者,但是真正能够走通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极的,能够把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恐怕不多。即使在社会学发达的西方国家,能够把理论和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者也不多。而涂尔干的《自杀论》堪称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典范。
第三,查阅文献可以帮助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在更大的理论和研究背景下分析、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和阅读文献,可以使研究者从已有的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得到启发。前面说过,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应该是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实证研究中总会有自己的分析框架。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它们是怎样把理论和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怎样把理论概念演绎成在经验上可以操作的测量指标,两者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成为自己研究的起点。另外,解释同一具体的社会对象时可以有不同的理论。因此,对相同的研究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才能知道在课题对应的各种理论分析框架。例如,国内非常热门的社会分层研究,一般都是采用西方的多元分层理论,并且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进一步思考的话,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研究能否解释我国社会分层中深刻的结构性矛盾?还可以问一下,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真的已经过时了吗?显然,现在还不能下这样的结论。甚至可以质疑中国的社会分层是否一定就像西方社会学包括马克思的阶级或阶层理论所说的那样?查阅文献的作用还包括,通过浏览和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发现可以与研究课题相匹配的理论概念或工具。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社会学经验研究中使用的理论概念或工具往往会成为一个时期的“热点”,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往往会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某个学者或理论上,使得研究者在使用理论概念或工具时过于“狭窄”。一般来说,形成这样的“热点”的往往是西方最新的理论,或者是刚刚介绍到国内不久。关注国外最新的理论动态,企图用它们来解释中国的实际状况是可以尝试的,但是也要注意,采用西方的“后现代”理论解释和分析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有的时候并不一定适合。其实,按照笔者的理解,社会科学理论有时很难用“先进”和“落后”加以判断,更为重要的是“适合”和“不适合”。任何理论的产生都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研究者在选择“理论”时,必须注意“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科学理论的“普适性”并不太高,任何理论解释都有其局限性。中国的社会变迁在世界上是非常独特的,当今的中国社会既有“农业社会”的因素,也有占有主导地位的“工业社会”的因素,还有正在发展起来的(在一部分地区)“后工业社会”的因素,因而在对“理论”的选择和把握上的难度可能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