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假设演绎法
图3-4 与经验观察相结合的演绎推理过程
假设演绎法又称假说演绎法,它发端于近代自然科学,笛卡尔在古代演绎方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演绎法,即以唯理论为根据,从自明的直观公理出发,运用数学的逻辑演绎,推出结论。这种方法和培根所提倡的实验归纳法结合起来,经过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和牛顿的综合运用成为物理学特别是理论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假设演绎法在《辞海》 (2001)中是这样解释的:“由发明假说演绎出推论,到实践检验和修正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之一。”严格意义上的假设演绎法首先是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或者新关系,这些问题或关系已经不能用已知的理论进行解释或者不能得到完全的解释;然后通过数学或逻辑推理,对这些新问题、新关系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做出初步的假定性说明;运用有关理论,在大量、反复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广泛的验证,使它不断完善而形成科学理论。现代科学研究中,假设演绎法不仅可以验证或完善某种理论,还可以起到对理论“证伪”的作用。
图3-5 假说演绎法的研究逻辑
在社会研究中,假设演绎法是根据所要研究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理论解释(这种理论解释可以是已有的理论,也包括采用与原先研究所不同的理论,或者是尚待验证的新理论或理论假设),然后从理论或理论假设中推导出研究假设(一般来说,研究假设比较接近于经验,也可以称之为“经验假设”),再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验证,就能够对被研究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理论解释,或者建构一种新的理论;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原有的理论进行修正,甚至推翻原有的理论,为发展新的理论奠定基础。假设演绎法的步骤见图3-5。
例如,关于家庭婚内暴力的研究有五种理论分析框架,即心理学、社会生物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其中社会关系的视角(又名资源理论)强调夫妻关系中讨价还价的过程,认为夫妻间的相对资源对暴力冲突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夫妻在家庭决策过程中的地位是由双方带入夫妻关系中的资源所决定的,资源多的一方在决策过程中处于有利的控制地位。运用资源理论解释婚内暴力,也就意味着夫妻资源的多寡是导致婚内暴力的重要原因。王天夫(2006)的研究根据资源理论具体分析婚内暴力“男打女”的现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a:低收入女性更易受到伤害,而高收入女性不易受到伤害。
假设b:高收入的女性更易受到伤害。
最后根据调查所获得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并证明上述假设是成立的。但是上述研究结果实际上也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仅仅从经济收入界定“资源”是否全面?为什么有些高收入女性还是要受到丈夫伤害?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恐怕要对“资源”做出全面、准确的界定,并且需要引入社会文化理论解释高收入女性为什么会受到丈夫伤害。
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Walter L.Wallance)在假设演绎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被人们称为“科学环”的社会研究过程,其中包含了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推理方式(简化后的“科学环”见图3-6)。他指出, 任何研究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并尝试对问题进行理论解释(可以是已有理论,也可以是新理论);根据理论解释提出和经验相联系的研究假设,这一过程是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演绎推理;然后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的资料进行概括,从而对理论解释进行验证,这一过程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即归纳推理;最后在对理论解释进行验证的过程中,还会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者无法证实或证伪原来的理论解释,从而开始新的研究。因此,“科学环”所含有的社会研究过程实际上说明科学研究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但是这个“始”已经不是原来的“始”,而是问题研究的新起点。
图3-6 科学环(假设演绎法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