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选题和经验生活

4.2.2 选题和经验生活

研究课题最主要的来源是生活实践,“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也就是说,千变万化的生活实践会给人们提出很多问题,理论往往是对生活实践的事后解释或诠释,虽然理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这种预测也是建立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之上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之中,存在着许多需要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它要比其他研究方法更为关注生活实践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生活实践是研究课题的源泉。因此,研究者,尤其是实证研究者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要养成经常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社会问题问“为什么”的习惯。这样做往往可以使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生活大潮中,从变化无穷的社会现象中,找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研究课题。

经验生活中的日常琐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一个研究者要善于从每时每刻发生的、“司空见惯”的,甚至是“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许多大城市像上海、北京等都存在歧视外地人的不良现象,人们仅仅从道德层面上谴责那些城市人。其实这类“歧视”并不仅仅发生在城里人身上,城里人到乡下也会被乡下人“歧视”,城里人的五谷不分也有被乡下人讥笑的时候。那么这类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有没有城里人和乡下人生活规则的冲突?由此可以提出一个研究问题:外来务工者进城以后的社会适应,是要适应城里人的生活规则,还是在与城里人的互动过程中建构新的生活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农民到市民就是农民不断适应城市生活规则的过程,这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方面。同样,今天上课,各位同学的座位安排有什么“规律”呢?如果大家观察几天,也许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再如,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必须保持一定的“尺度”,老板和雇员、同学与同学、教师与学生、男生与女生、父母与子女、恋人之间的空间距离都不一样,这种距离事先并没有明文规定,为什么人们在接触时能够做到保持适当的距离?它的背后又有什么东西在起作用?诸如这样的问题还有“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排队的习惯”“中国人一些生活陋习,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为什么不能改掉”“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大声说话”,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但是如果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都会找到可以研究的问题[8]。至于在人们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更是属于需要调查和研究的问题,这些例子在前面已经提到了。

研究者刚开始可能受到某种社会现象的启发,产生了“灵感和火花”,但是要使“灵感和火花”成为对研究课题的理性思考,还需要对这样的社会现象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看一下它是偶然发生的、昙花一现的,还是在这段时间经常发生的。一项好的研究课题的发现,既需要“深入生活”,也需要“灵感和火花”。这里所说的“深入生活”,主要指的是广泛地接触社会,而“灵感和火花”则指那些可以发展成为研究课题的最初的想法和思路。应该指出的是,没有广泛的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接触,这种“灵感和火花”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经验生活是研究课题的源泉。经验生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对周边世界的观察和通过阅读而获得的各种信息。

个人生活经历和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是经验生活的重要方面。人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研究者往往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教学减负”“素质教育”等涉及教育改革的问题,如果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也就不可能知道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发生的“教育革命”,也许就不能从“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受到启发,从而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考察“教学减负”“素质教育”等有关教育改革的问题。因此,个人的生活经历乃是人们观察各种事物,理解各种现象的基本视角和出发点。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似乎差不多,出生以后和父母住在一起,经历了初步社会化的过程,然后上学,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就业。有的人可能会参军或者完成中等教育之后直接参加工作,然后恋爱、结婚、生子,最后养老送终。但是,实际上每个人不同的出生地、家庭及教育背景等,会给他的一生带来重要影响。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发生一些重大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例如,教育、就业、婚姻、入党、提干、参军等。人们在自己遇到的生活事件中都会受到一些启发,都会有一些感悟。把个人生活经历与对周边生活的观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个人所经历的事情也许发生在很多人身上,这时就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

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或把握研究课题。一个没有婚姻经历的人,也许很难研究有关家庭婚姻方面的问题;一个出生在城市,并且很少下乡,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也很难从事有关农村问题的研究。当然,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他想要研究的问题有的时候也可以是分离的,但是至少作为研究者要花费一段时间去了解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社会生活背景,有的时候甚至要在这样的“场景”中生活一段时间,如一些研究者在进行有关乞丐、犯罪问题的研究时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

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来说,个人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沧海一粟”。经验生活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周边世界的观察,把他人的人生经历化为自己经验生活的一部分。人是社会动物,离开了群体,单个的人是难以生存的。因此,个人在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中,可以感受到很多社会经验。其实,这里所讲的“个人生活经历”也是在与他人发生关系以后才会有的。但是,只有许多个“他人经历”和个人经历相融合才是比较完整的经验生活。作为一个研究者,除了可以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中寻找对研究课题有意义的启发,更为重要的是要观察发生在其周边的活生生的事实。

人们在与自己的父辈、老师、同学、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会听到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例如,每个年轻的朋友刚开始工作时,他的长辈、老师都会千叮万嘱:“到单位要尊敬领导、工作要主动”“碰到委屈该忍就忍”,等等。这是长辈们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所“悟”到的经验,也许他们还会现身说法,举很多例子说明如果不这样做的危害。长辈谆谆教导无非是希望后辈不要重蹈覆辙,但有心人则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这种行为规则是因为中国人的行为规范,还是心理上的“首因效应”?将国内外“办公室中的行为”相比较等都可以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样,人们还可以从新闻媒体中找到更具有社会价值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例如,每当中国足球队进行重大国际比赛时,为什么我们的球迷总感到那么“受伤”,而且会导致一些“无益”的“集体行动”?因此,球场上的或者比赛结束后的集体行动就可以成为研究问题,研究者可以比较英国球迷的集体行动和中国球迷的集体行动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集体行动是怎样发生的,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等等。

中国每年的“春运”,那种牵涉几亿人的人口流动,也蔚为“壮观”。从每年春运的变化,我们能追寻现代化发展的足迹;从“乡愁”的难以消解,我们能看到从传统到现代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真的到了“乡愁”消解的时候,我们将会真正遇到现代化带来的“冰冷”。

人们的经验生活一方面包括自己能够直接体验到的,其中包括个人自己的和他人的。另一方面,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是个人无法直接体验的。因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经验世界必须要“阅读”,通过“阅读”来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人们通过媒体包括报刊杂志、电视,尤其是网络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使人们的经验世界更加丰富、完满,地球也就成为一个“村庄”。这样的“阅读”包括文艺小说,尤其是纪实类小说。有些“阅读”甚至可以直接成为研究课题。例如,社会研究方法中的“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就是在“阅读”文字资料、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学中的名著《自杀论》就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分析法国官方公布的有关自杀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成文的。不少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引用或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也有一些学者甚至把“阅读文本”作为分析的文本,例如通过对经典小说的社会学分析,能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进行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