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 定距测量
定距测量又比定序测量高了一个等级,即它不仅具有类别和等级的特征,还可以确定变量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因而又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例如,把年龄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从定类测量看,它们是年龄划分的三种类别;从定序测量看,年龄的三种类别又有高中低的次序。但定序测量下的年龄变量只告诉我们三种类别的位序,无法知道三种位序之间的差异量到底是多少。从定距测量的角度看,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可以分别给出它们的区间值,如老年人规定为60岁及以上,中年人规定为35~59岁,青年人规定为18~34岁,它能清楚地告诉我们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之间的年龄差距。
判断一个变量是否属于定距测量的主要标准是:
第一,典型的定距测量是温度、学习成绩和根据各种量表得到的测试结果,如智商、情商量表,态度量表的分数等。这些数字都没有一个绝对的零,也就是说“零”是有意义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主观规定的。例如,某学生的考试成绩为零分,并不表明他没有成绩,它只不过表明根据特定试卷考试所得到的分数;今天的温度是摄氏0度,并不表明今天没有温度,而且我们也知道摄氏0度和华氏0度是不同的,摄氏0度,即冰点温度相当于华氏32度,华氏零度相当于摄氏零下17.8度;当某人的智商或情商测验分数为零分时,也并不表明这个人没有智商或情商。
第二,定距测量的变量形式大多数表现为间距,例如,我们一般把小于1岁的婴幼儿称为“零岁”,并按间距分为不同的年龄组。但需要注意的是,当用现在年月减去出生年月,所得的年龄就是定比测量,是可以计算平均年龄的。因此,作为定比测量的年龄也可以转变为定距测量。
由于定距测量的“零”是相对的,因此定距测量的数学特征不仅具有等于和不等于、大于和小于,还能进行加、减运算。如甲的智商为150分,乙的智商为100分,150-100 = 50分,于是就可以说甲的智商比乙高50分;今天北京的温度是摄氏零下5度,上海的温度是摄氏10度,我们可以说,上海的温度比北京高15度。但是我们不能说甲的智商是乙的智商1.5倍;更不能说上海的温度是北京的温度的两倍。更何况智商和温度的“零”值是有意义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