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信度
所谓信度(reliability ) ,就是测量的可信性或一致性,即在社会测量中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指标或“量器”对同一对象或概念、变量重复测量后的结果的稳定性。如果在重复测量中,测量结果稳定,即前后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那么测量就具有较高的信度;反之,信度就比较低。信度比较低的测量是不可信的。信度的高低通常是以相关系数(r)表示;信度的类型主要有下面三种。
7.4.1.1 再测信度
即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指标或“量器”对相同的对象先后测量两次或以上,对多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从而确定信度的高低。例如,今天在甲班进行一次英文测验,过一段时间采用相同的试卷对甲班再进行一次测验,然后比较两次测验的分数有没有差异。如果分数差异比较小,说明这套试卷信度是比较高的,反之,信度就比较低。我们从经验上就可以发现,再测信度最为关键的是两次测量的间隔时间。如果今天进行了一次英文测验,过一两天和过一个月,用相同的试卷对相同的对象再进行一次测验,得到的成绩和第一次测验成绩相比,它们的差异是大不一样的。毫无疑问,间隔时间越短,两次测验成绩的差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因此,如何把握再测信度中两次测量的间隔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社会测量中,两次测量间隔时间主要取决于被测量对象的性质。如果被测量事件的变化速度比较快,间隔时间就要短一些;反过来,间隔时间就可以长一些。例如,在社会研究中,对于人们价值观念的测量的间隔时间就可以长一些,因为价值观念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的变化是不大的。但是,有些现象的变化是比较快的,例如,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评价或者对某些人的态度等可能过了半年,甚至不到半年就会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在社会测量中,再测信度的间隔时间相对可以长一些,因为社会测量的现象变化一般不会很迅速。
7.4.1.2 复本信度
即采用两个及以上的“复本”对同一对象先后测量两次或以上,然后计算两次或多次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如果相关程度较高,说明测量的信度高,反之,则信度低。所谓“复本”就是指两套及以上的在难度、内容、题量、题型等方面基本一致的不同指标或“量器”。最为典型的“复本”就是考试中的A卷和B卷,一般考试都会有两套试卷,以备不时之需。如果采用A、 B卷同时对一个班级进行测验,然后根据两套试卷的测验成绩就可以知道这份试卷的信度了。在社会测量中要进行复本信度的检验,就必须对同一研究对象设计好两套及以上的相似的量表或问卷,然后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检验它们的相关性。显然,复本信度与再测信度的最大区别在于复本信度检验采用的是两套或以上的指标或“量器”对同一调查对象进行测试;再测信度强调的是在不同的时间里,采用同一套指标或“量器”对同一调查对象进行测试。可以看出,复本信度的难点在于如何设计一份用于测量的指标或“量器”的复本。真正的复本要做到在形式、内容、难度和题量上基本一致。
7.4.1.3 折半信度
即在一次测量后,将测量指标或项目题号分为单号和双号或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两半,然后计算它们各自测量结果的相关程度,根据相关系数确定测量信度的高低。例如,在一套含有20个指标或项目的量表中,研究者可以按题目的单、双号或随机方法把指标或项目分为两半,经测量后计算两半指标或项目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由于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检验都必须经过至少两次测量或调查,对于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来说成本是很高的。但是,折半信度检验只需要经过一次调查就可以了,因此在调查研究中,对于信度的检验一般都采用折半信度的检验方法。折半信度检验的依据在于问卷或量表中的指标之间具有内在理论和经验逻辑的一致性,根据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指标测量的稳定性或一致性。折半信度比较适合量表的信度检验,因为量表测量的目标是单一的、明确的。为了满足折半信度检验的要求,在设计量表时,一个指标最好用两种不同的语句表述,并且量表语句的数量要足够。采用折半信度检验问卷调查的信度相对困难一些。由于问卷调查的内容比较多,研究者首先要根据问卷中的问题性质进行归类,然后根据问题之间和问题类型之间的逻辑关系检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关于大学生生活状况的调查,可以先把问卷中的问题分为“消费”“学习”“闲暇生活”“家庭背景”等几个大类,然后把每一类型内的问题按随机原则分为两半,计算两半问题的相关性;也可以计算大类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如“家庭背景”与“消费”“学习”“闲暇生活”的相关性,或者“消费”和“闲暇生活”的相关性等。
对于信度的判断,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测量,从而比较不同测量方法所获得的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例如,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测量,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测量,也可以采用深度访问方法了解大学生的择业观,或者通过观察方法发现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来的价值偏好,然后比较三种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性程度比较高,说明测量的信度较高,反之则较低。这种方法就是“三角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