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 半结构型访问
半结构型访问也称为深度访问或临床访问。它最初用于个案工作的调查,如对犯罪者、精神病者、吸毒者等“社会病人”的调查。如同医生为病人看病一样,临床访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社会病人”的调查,做出“临床”诊断,从而达到挽救罪犯、治疗精神病患者或心理偏态者,纠正偏差行为的目的。因此,“临床访问”一般要收集特定个人生活经历的资料,其中包括生活中某些重大事件的过程和影响,以及个人特定经验的过程和动机,个人情感的变化等。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一般个人的生活史,行为、动机、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的深入调查,也用于对社会特定事件、特定问题、特定现象的深入调查。
由于这种访问有明确的主题,研究者对访谈结构有一定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导向,并且会事先准备好大致的访谈提纲,研究者根据事先的访谈提纲向受访者提问,因此被称为半结构型访问。但是,在访问过程中,访谈提纲只是一种提示,访问者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鼓励受访者积极参与交流,并要根据谈话过程灵活地调整提问的程序和谈话的内容,或者根据受访者的谈话做出合理的回应,提出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因此,访谈提纲只是访问的指示,具体的问题要根据实际谈话的情景随机应变。这种访谈最为关键的是在访问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事件”,详细了解事件的细节和过程,使得这个事件成为一个生动的“故事”。新闻采访中的五个“W” (When、 Where、 Who、 What、Why)的原则也可以为访问者所借鉴。
例如,笔者在给研究生上课时一般都要安排“访谈训练”或“模拟访谈”。有一年研究生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正好安排在寒假以后。在“访谈训练”中,笔者安排的访谈主题是“我们怎样过春节”。请一位来自北方农村的学生作为“受访者”,先由学生准备好访谈提纲,我找了一位学生扮演访问者进行访问,然后我再进行访问,最后请同学进行评论。结果是学生的访问大概半个小时就结束了,而笔者访问了一个小时还没有结束。原因在于学生的访问没有发现事件或“故事”,没有要求受访者详细地描述事件的过程。当时笔者的访谈提纲只有三项:过年前本人和家人的准备;怎样过年,其中包括过年的仪式,如祭祖、拜年等;童年过年和现在过年的比较和感受等。当笔者问到过年仪式时,受访者讲到在她的家乡,女性一般不能上祖坟祭祖,只有男性才能去。当她在讲这件事的时候,我就问起她家的祖坟在什么地方,离家有多远。受访者说她家的祖坟在公路边上,这就引起我的好奇(因为在我的感觉中,祖坟一般不会在公路边上),我就问了“为什么”?然后受访者讲到实际上祖坟是“虚拟”的,已经不在了。因为修公路,祖坟被拆掉了,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到原来的“祖坟”地去祭祖。这就引出三个问题: (1)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还不算落后的村庄,女性不能上坟祭祖? (2)原来的祖坟最后怎样安排的,如果是迁到其他地方,为什么当地的村民还是要到原葬地去祭祖?如果已被火化了,为什么不到骨灰埋葬地去祭祖? (3)在农村,迁祖坟历来是一个重大事件,因修公路而把祖坟的墓地给征掉了,其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就这样一个“祭祖”事件而引发的后两个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没能继续下去。后来,我看了学生的访谈提纲,我发现学生的访谈提纲非常详细,原来她是采用问卷设计的方法准备访谈提纲的,因此她的访谈如同问卷调查,无法发现其中的“故事”,也无法详细了解“故事”的过程和细节。
因此,在半结构访问中,一般很难事先规定具体的问题,它需要根据访谈的展开,逐步提出相应的比较具体的问题,要具有发现事件的敏锐性,并能详细了解事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件—过程”是半结构访问的重点和关键。但是,这些具体的问题又是和访谈提纲有关的,是在访谈提纲指导下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