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所罗门实验模式

10.2.3 所罗门实验模式

所罗门实验模式是在原来的标准实验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两个控制组,成为所罗门三组或四组设计。所罗门实验模式主要是控制“前测”和外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标准实验模式中,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主要受到前测和实验变量的影响,控制组的后测结果因为没有实验变量的刺激,主要是受到前测的影响,由前测和实验变量综合在一起而产生的附加的影响,称为相互作用效应。例如,实验组农民工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性健康教育,再进行性健康认知水平的测量,马上会意识到上次测量(前测)和现在测量(后测)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在测试中刻意表现自己,他们既受到前测的影响也受到实验变量的影响;控制组农民工主要是受到上次测量的影响。为了控制前测的影响,所罗门三组设计增加一个没有前测、但有实验变量及后测的控制组B,原来的控制组为A(见表10-6) 。

表10-6 所罗门三组设计实验模式

以前面标准实验为例,原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分数x1 、x2分别为50分、52分,后测分数y1、 y2分别为75分、55分,在所罗门三组实验中,控制组B的后测分数y3为70分,前测分数以实验组和控制组A的前测分数平均数代替(假定三个组成员同质性程度很高),即51分。因此,实验结果=70-51=19(分),即通过性健康教育,农民工的认知水平平均可以提高19分。在标准实验中,实验组前后测分差为25分,即总效应;前测效应为3分(原控制组前后测分差),实验变量效应为19分,剩余的3分即为相互作用效应(控制组A)。

即:相互作用效应=实验组总效应-[前测效应(控制组A前后测差)+实验变量效应(控制组B前后测差)]。相互作用效应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

所罗门三组实验虽然控制了前测对实验的影响,但是仍然没有排除其他外来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控制组A还是在控制组B中,前后测的分数差中除了存在着前测或实验变量的影响外,还存在一些我们所不能控制的外来变量的影响,因此在三组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组C,成为所罗门四组实验(见表10-7) 。

表10-7 所罗门四组设计实验模式

控制组C既无前测也无实验变量的影响,后测y4应该被看作是完全受到外来变量的影响,按上例,如果后测y4为53分,前测分数以原来实验组和控制组A的前测分数平均数代替(51分),即外来因素的影响为2分,实验结果=19-2=17(分);相互作用效应=25(总效应)-3(控制组A前后测差)-19(控制组B前后测差)-2(控制组C前后测差)=1(分)。

无论是标准实验还是所罗门实验都存在实验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心理暗示,以及观测者对实验结果的“期待”,从而影响到实验结果,为此可以采用双盲实验的做法,即实验对象和实验观察者都不知道实验变量的安排。最典型的双盲实验就是药品试验,实验变量即新药品和一种与新药品同样形状的被称为“安慰剂”的无毒无害“药品”混在一起,然后由实验对象随机选择,参与实验的观察者(医生)也不知道谁服用了新药或者“安慰剂”,医生只负责把实验对象服用药品的反应记录下来,上报给研究者或研究单位。整个实验过程一直保持“盲态”,只有在实验结束、数据清理完成、数据已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后,可由指定人员“揭盲”,打开密封的“设盲”信封,从而知道哪个受试者服用的是新药,哪个受试者服用的是“安慰剂”。双盲实验避免或减少了实验对被实验者的心理暗示和医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从而减少或控制了外来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因为在标准实验中,虽然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同质性程度比较高,但是即使控制组成员虽然知道服用的是无毒无害的“安慰剂”,也会产生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到实验结果。参与观察的医生因为知道实验组成员服用的是新药,在进行观察时会有一种对实验结果的“期待”,有可能夸大新药的效果或者会对实验对象的反应产生误判。以下介绍的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集设计和拉丁方格设计三种实验方法就具有双盲实验的特点。